“氣荒”“油荒”一波接一波,油氣漲價惹來罵聲一片,中國現行的石油體制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過去的半個世紀,國際石油和天然氣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石油行業的話語權不僅從跨國石油公司(IOC)轉到了國家石油公司(NOC)手中,而且資源國資源民族主義的興起,也為需求國獲得石油資源設置了障礙。與此同時,全球石油的供給和需求關系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成為石油需求的增長主體。
但是中國石油工業并未因世界石油格局的變革而有所改變。近年來,中國的石油體制改革幾近停滯,由于過去20年來中國石油企業改革的動力已經消耗殆盡,未來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必然會越加凸顯,改革中國現有的石油體制,已成為我國石油界的當務之急。
全球油氣格局的轉變
二戰之后,殖民主義退出了歷史舞臺,經過之后50多年漫長的演變,石油行業的話語權已經從跨國公司轉到了資源國的手里,或者說轉到了國家石油公司的手里。20世紀60年代后期,85%左右的石油資源量掌握在跨國公司手中,但現在只剩下了7%,而同一期間,國家石油公司擁有的資源量則由1%增加到了現在的73%。
在殖民主義時期,如果哪個強國需要的東西自己沒有,就可以派軍隊保護自己的公司去其他國家把它拿來,如荷蘭東印度公司,不僅擁有軍隊,而且國家授予它宣戰的權利,為了貿易可以開戰。鴉片戰爭就是以打開貿易之門而發動的。
但現在的國際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需求國不可能再用武力來獲得資源了。而資源國對本國資源更加重視,資源民族主義也有愈演愈烈之勢,附加在資源上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重。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石油的產量和消費量都增加了3倍,石油消費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發展中國家,而不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對能源,尤其是對石油天然氣的消費,已經連續四年(有統計說六年)出現持平和下降的趨勢。
中國面臨的挑戰
但是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卻不斷增加。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每天消費800萬桶石油,進口依存度超過了54%。
我們石油工業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給自足”的原則下建立起來的。當年的舉國體制和會戰模式,讓我們發現和建設了大慶、勝利、長慶等大型油氣田。60年來,中國的石油產量幾乎一直在上升,只有兩次年產量的輕微下降。從貧油國到世界第四產油大國,從12萬噸到1.9億噸年產量,并把峰值產能保持了很長的時間,中國石油工業創造了世界的奇跡。
實現這一切的基礎是本土有足夠的資源量,在目前經濟可采資源難以接替的條件下,中國能長時間維持在石油高峰產能上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國內外不少專家媒體預測到2020年中國石油進口的依存度將超過70%,即使是最樂觀的預測,中國本土頂峰的石油年產量也就在2億噸左右,自給率不會超過40%。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使石油使用量迅速增加,我們不得不更多地依賴進口來滿足國內的需求。從依靠擴大本土石油的生產,到擴大石油進口依靠貿易解決石油供給安全的問題,是中國石油工業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