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資進入油氣領域的大門正在悄然開啟。
近日,以往高高在上的石油壟斷巨頭似乎放下了“身段”,開始罕見地拜會民企。無獨有偶,商務部也向民營油企拋出“橄欖枝”,首次給未獲燃料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格備案的民企重新審批機會。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變化表明,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的“新36條”出臺3個月后,在最為敏感、關系到國民經濟命脈的石油領域,壟斷的“堅冰”正在消融。
來自油氣領域的“橄欖枝”
這一次并非“空頭支票”。中石油副總經理李新華帶著119個項目在8月4日飛抵杭州,首次向民營企業拋出了融資額高達2000億元的“繡球”,涉及海外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成品油銷售、天然氣與管道、裝備制造五大領域。
“我們第一站選擇來浙江,就是因為這里民營資本的實力強大,浙商的創業精神比較旺盛。”在會談開始之初,李新華就著重強調,“在過去,我們這個領域民營資本是沒有進來,或者是不容易進來的。”
今年5月份,國務院發布“新36條”,鼓勵民營資本進入石油、電信等高度壟斷行業。就在一個多星期前,國務院又發布了“新36條”實施辦法。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能源研究專家管清友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讓民間資本進入石油天然氣領域是遲早的事。國務院出臺的政策也是為了讓能源領域多增加一些市場主體,進行市場化的競爭,推動能源行業的發展和改革。
事實上,中石油此次浙江之行,也是該集團股份制改革12年以來,第一次向民企大規模地招商引資,也是首家以實際行動來響應“新非公36條”的大型國有石油公司。
“響應號召”的并非只有中石油。日前,商務部公布了《2010年成品油(燃料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調整安排的公告》,對成品油(燃料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進行調整,對沒有完成任務的進口量進行再分配。這是商務部第一次給未獲得資格的地方企業重新審批的機會。
“重啟申請程序,也可看作是對‘新36條’具體實施的配合,表明國家對民營油企進口成品油(燃料油)的限制有所松動,正嘗試放開這種限制。”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周修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