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歐洲、美洲等地區能源的總量比較保持平衡,雖然美國人口一直在增長,但因為能效的提高,所以能源的總使用在控制之下,礦物質燃料用的少一些。還有一種彩虹效應,因為正在啟用很多其他的能源資源。這是現在發達地區的情況。
那么發展中和新興國家,比如中國和印度其實不一樣,首先能源總量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劇增,在現在的中國已經看到一種能源總量已經超過歐洲聯盟,在25年內也會超過美國,在印度可能落后于中國,落后大概10年,在經濟和能源發展落后10年了。同時,這兩個新興經濟體在一直用更多的礦物質燃料,所以我們遠景帶出是什么答案呢?我們只拿這三個嚴峻的事實在看人們會面對這些事實做出什么樣的決定。
我們第一個遠景叫做無序世界,這是它的標題,它主要看的是各國政府受能源安全憂慮方面的壓力,會做出什么樣的決定?可以看出在監管等技術方面變化比較慢,所以能源系統變化也比較慢。而有序世界這個遠景考慮了除了政府以外的很多其他因素,一些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政府的決策,政府也會保留一定決策,但同時還會有更多的利益體,比如2006年在美國加州新通過一條立法,要求在2012年前采用以市場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系統。出這條法律是因為考慮到科技界、農業界的利益,農業界擔心的是水資源,還有政客也認識到世界出現了很多新變化。所以我打一個體育方面的比喻,我們無序世界有點像打架,拳擊打架,幾個政府一起打起來搶資源。有序政府更像一種賽跑,要跑得很快才能通過那些必要的規定,開發新的技術,來應對新的局勢,不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無序的精神,而是像各個運動員的隊伍一樣,既有合作又有競爭。但是相互之間必須進行一定的合作,才能保證結果。
所以我先介紹一下無序世界的遠景。
大家這邊看到的主要是這三個嚴峻的事實,確實很難去管理,很難去應對,人們就發現這些問題是錯綜復雜,希望政府能夠替他們去應對。而政府的運作模式是有了這么幾個政策杠桿,政策杠桿有幾個比較好用,還有幾個比較難用,他們優先會用比較好動的政策,供應方面的政策比較好運用,特別是本地供應,風能、生物燃料、重石油、煤炭,政府之間比較好去談判,北京和德黑蘭政府比較好就這些問題談判,或者莫斯科與尼日利亞政府進行談判還是比較容易的,這是我們已經看到過的現象,這是政府最容易操作的措施,各國之間雙邊的協議來鼓勵開發本地的供應,能源供應。
接下來,結合我們的這個模式去分析它深層次的運作,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就可以看到這些圖,我一會再細談,說一下它的背景。我們的模型考慮了70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這些情況,分析8個經濟部門,分析了多種能源形勢,所有成本,所有價格因素相互之間什么樣的影響。并不是覺得能夠分析到一切,只是覺得比如石油一旦用光了以后就不能再用,你政策改了必定會影響其他政策,所以會影響這些因素的互動。所以結合這些因素,可以發現早期供應劇增很大一部分來自煤炭,比如看近五年44%的世界能源增長是來自于煤炭,那么仍然還是有這個趨勢。各國政府還沒有去控制各地的需求,這是第一個階段的一個現象,因為控制需求更會影響到各個公民的選擇,所以正是敏感度比較高一點。所以可以看到,供應、需求都在劇增。
然后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會出現瓶頸,第一,煤炭增長同時不能保持以前的增長速度,因為需要各國之間運輸大量的煤炭需要新的港口,新的鐵道才能運輸,基礎設施的建筑需要一定的時間。第二,傳統的能源供應幾乎達到它總產量百分之一百,所以第二階段是充滿不確定因素,需要每個人做出新的選擇。比如會對汽車采用限速措施,早日廢除那些能耗最高的發電站,為新型的能效高的發電站做大量投資,所以初步營造新的條件,開發新的能源,比如風能、太陽能,條件更好可以更快速地發展。但因為沒有在全球范圍開發,世界沒有,所以到了第二階段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展,只有通過各國的立法,鼓勵的生物燃料才會快速地發展。快到2030年的時候,會重新接近平衡,過了這個不穩定過渡期以后會接近平衡,但看看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可以看到它劇增以后還會繼續增長,到了這個階段結束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各種天然災害,各種氣候,極端的氣候現象層出不窮。最后,必是每個國家采取措施去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個還是很不穩定的。
我現在看一下有序世界,然后比較一下。首先在有序的遠景中,你要承認新的變化是一起來的,比如說C40城市的團體,北京也是這個團體的成員,他們正在分析一下最佳的案例,怎么控制交通堵塞、空氣污染。我剛才給大家介紹了一下加州的變化,在澳大利亞我看到了很多新的發展在過去兩年,澳大利亞對京都議定書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改變,主要是因為政治因素,而且是在州層面的政治發展,最終促使了聯邦政府的變化。大家注意到美國也出現了類似的發展,但是不光局限于工業體,工業發達國家,在一些別的地方也有新的發展。比如在中國,根據我們的五年規劃也是非常強調能效和節能的,這些照片是介紹了世界上能效最高的一個辦公大樓,它在上海,除此也注意到中國越來越關注環境污染的情況,比如水、土地的退化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國際上的機制,比如清潔發展機制,來激勵潔凈的發展。比如其中一個項目就是一個高能效的冰箱廠,這些措施都會產生影響。在這樣的遠景中,我們看到2050年之前,是有可能建立這樣一個機制,帶來真正有意義的CO2的定價。可能一開始這個機制不是全球性的,但是會有足夠多的國家、行業會加入,這也是為什么它會成為一個很大的激勵措施,能夠促使風能和太陽能早期的發展。再加上一些必要的技術政策,從而讓一些關鍵技術發展起來,比如說風能的示范項目,以及潔凈煤的技術發展。
而且到2020年之前,我們也會看到各地又推出了一些政策,來鼓勵越來越多的汽車電動化。到2050年加起來,在交通行業差不多會有40%的乘客旅程是用電動車的,不管是電池的電動車,還是氫電池的電動車,除此之外還會有大規模的碳捕集措施。在發展中國家會有50%的電場會裝有碳捕集的技術。
你會看到在分析的早期階段,當時各個措施都是比較混亂的,各自為政的,因為當時政策的制定者和行業的領袖者意識到這種會阻礙貿易,所以他們強烈要求這些規定都能夠協調統一,通過協調統一能夠改善溫室氣體的定價,從而帶來更低的能源密度,而且減低經濟體整個碳的密度,最終為實現新技術應該發生的影響。就像這個圖表明的一樣,到2050年之前我們會有100億噸的CO2會被捕集和封存起來,這是每年的數字。這是一個很大膽的假設了。
我們再比較一下,這兒的虛線是在兩種遠景的情況下,如果對于能源沒有任何的限制,而且依然使用幾年前的價格會怎么樣?大家看到能源需求會增加2.5倍。但是在無序世界中你會發現有一個斷層,只有到了緊縮的階段之后才能夠在全球實現更好的能效,之后進入一個穩定期。但是有序世界里頭,你會注意到這個曲線更加平滑,到這個分析階段結束之前,有1/3的能源是來自可再生非化石原料,來給大家再分析一下這個規模。
這就意味著說,這樣一個量比現有的石油行業的規模還要大,所以這樣的一個發展確實是很大的,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兩種遠景的分析是比較大的。大家看有序世界里頭,你會發現2020年開始排放就下降了,這點很了不起,我們和氣侯的科學家有合作。氣侯科學家利用能源相關的前景,然后再加入一些非能源的排放的影響,目前非能源的排放占總排放1/3,數字還在繼續增加,他們運用最新的科學分析,根據他們的分析,現有的無序世界排放水平的增長會達到一個無法接受的水平,會超過800PPM的濃度。但是有序世界中,我們第一次看的時候,科學家們說,能夠實現500PPM的水平,現在看起來可能會達到600PPM的水平。所以我們的結論就是,有序世界的這種積極的發展,積極的措施,應該進一步地提速才行,才能夠真正地實現科學家們認為可以接受的大氣中的CO2的濃度的水平,所以肯定要進行轉變。隨著新興經濟體攀登自己的能源梯子,而且隨著發達經濟體減少對能源的使用,肯定會有變革。
發達國家每人的能源使用量會比現有水平低30%,新興經濟體所使用的能源量會比他們如果不采取任何的措施會低30%。我現在給大家總結一下我們的分析結果,然后大家可以進行問答。
首先三個嚴峻的事實,確實是很真實的,非常的嚴峻。我們注意到需求的增加比我們預期得更高,容易的供應越來越緊張,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環境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進行轉變,勢在必行。轉變是一定要的,但是兩種前景下,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都得到了滿足,但是是用不同的選擇所滿足的。科技發揮著一個關鍵的作用,剛才我也強調了一些科技,但是絕對沒有這種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政治與法規至關重要。實際上他們能夠決定兩種前景到底是會有有序的,還是無序的這種前景。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我看到今天在座有很多年輕人,在未來五年,這個階段是非常關鍵的,你會極大地影響未來的決策。為什么未來五年很關鍵?這是由于能源發展的自然時間周期決定的,琳達剛才也講了,如果現在建一個電場它會運行40年,一個新的奔馳車今天上路了,再過10到15年它還在使用。因此,未來五年所做的一些法規和政策,將會影響未來15年的投資決定,但這些投資決定,將會決定我們走向2050年的道路到底是哪一條。
為了應對這三個嚴峻的事實,一起來解決三個嚴峻的事實確實很艱巨,會決定我們的轉變。除此之外供需和環境也是非常復雜的因素,另外再加上公營部門,也就是政府和私營部門也就是企業之間的伙伴關系共同合作,一起來制定一個監管框架,這樣才能鼓勵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們可以做出正確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