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博士(斯坦哈福智庫)
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 是當代金融業的高端,各國對它的定義五花八門(日本定義它為證劵公司,英國定義它為商人銀行,美國廣義稱華爾街金融機構都是投資銀行,狹義通常是指至少經營部分資本市場業務如承銷證劵或交易證劵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它有別于商業銀行因為它主要服務于資本市場,它有別于咨詢服務機構因為它歸類于金融服務業,它有別于一般的產業投資公司因為它往往不參于其投放項目日常經營而更注重其資產的增值行為。它本質上是資本雄厚、智力密集和產業精通的“產業布局、金融做莊”的當代經濟魔術師。人們對1997-1998年幾乎席卷亞洲各國的金融風暴記憶猶新,人們同時對各種財富榜100/500強的“資本投機與財富乘法增長”的投行操作明星般的追逐,可謂愛恨交加。論就國際投資銀行在當今世界范圍的金融、能源、糧食等(準)危機狀態中的角色,一言而蔽之,有的是“財富制造者”,有的卻是“危機制造者”。
三十年來的中國和平崛起的成就舉世公認,“五政和諧、五經并舉”的中國模式贊聲四起。但深究起來,中國模式里最為薄弱或者不完善的部分之一就是投資銀行或者類似含義的證劵金融。與投資銀行的圣城美國華爾街的三百年發展歷史相比較,中國的三十年的大國金融實踐才剛剛開始。本文以中國能源產業為例,探索中國能源投行、能源產業、能源資本、國家金融法規完善和社會大眾利益的五元體系結構與互動,闡明中國能源投行的任重而道遠使命即“財富與和諧的制造者”。
虛擬經濟的誘惑與挑戰
在世貿(WTO)后時代,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各國生存和發展的競爭,各國按照世貿規則的金融、農業、能源、優惠貿易等國家經濟命脈行業的市場開放迎來了“國際投行---金融產品---資本市場---虛擬經濟”的新經濟誘惑與挑戰,利弊參半。美國的次貸危機可謂第一波,導致全世界數十個國家數千億美元的損失,至今還在蔓延,美國有上百家銀行瀕于破產,波及各國經濟的急速冷卻,專家預測其尚未探底;當前的世界范圍能源和糧食價格飛漲或準危機狀態可謂第二波,還屬于其早期階段,專家預測其規模和時限都遠遠大于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聯合國《2008年未來狀況》報告指出,全球未來十年趨向更動蕩、暴力沖突更多,成因包括糧食與能源價格高漲、政府管治失敗、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加劇、人均糧食與能源供給減少、沙漠化及人口遷移增加等;就經濟而言,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警告,次貸危機繼續蔓延、美國可能有更多銀行倒閉、經濟衰退深度百年罕見;這與國際投行典范人物索羅斯預測經濟再次大蕭條的“有生之年最壞情況”,幾乎同出一轍。用我們開篇觀察來說,即能源黑洞效應,拖世界經濟步入冷卻深淵即冰川期的狀況。
就亞洲各國而言,已經有多個國家的虛擬經濟指數失調、新一輪金融風暴危機四伏。中國政府的“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道道金牌赦令,防范數以千億美元的境外熱錢和已入境投放外資急進急出即沖擊中國國內市場和經濟。不少國際投資銀行,看準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商機,開始了新一輪的產業布局,如“高盛養豬”等農副產品和畜牧產品的產業鏈收購兼并、石油天然氣基礎上的煤炭和其它新能源的資源和產業收購兼并、極力推銷境外證劵市場的各種證劵產品和新資源,合法利用中國和國際金融的接軌進行資本和資產的挪移,即金融做莊,其風險包括產業畸形發展、行業資源壟斷與產品價格飛漲,泡沫財富震蕩縮水、企業倒閉經濟衰退等。這些,對于中國的能源投行及其關聯互動的能源產業、能源資本、國家能源金融法規完善等等,是巨大的挑戰。
中國能源投行的構成
至目前為止,中國的能源投行主要由銀監會批準設立的如下七類機構所構成:
1)信托公司,如中海信托,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投資控股,戰略愿景是“在信托規模、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上具有領先地位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能源、交通行業專業信托公司”;又如外貿信托即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是中國中化集團公司金融業務板塊的骨干企業之一;又如新時代信托,立足于內蒙地區豐富的資源,專注于能源產業投資信托基金。
2)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如中石油集團全資的中國石油財務公司;又如中石化集團全資的中國石化財務公司;又如中海油集團全資的中海石油財務公司;又如上市公司深圳能源集團控股的深圳能源財務公司;又如浙江省能源集團控股的浙江省能源財務公司。
3)金融租賃公司,如河北省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專注于電力、通信、能源等行業;又如近年來成立和快速發展的招銀金融租賃公司,工銀金融租賃公司,民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等。
4)證劵公司,如中信證劵,華泰證劵,招商證劵,中原證劵,華夏證劵,海通證劵,國信證劵等,大部分參與到能源或新能源產業上市培育和承銷交易其證劵。
5)國字頭投資公司,如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力投資公司等。
6)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部門,中國大多數商業銀行都有投資銀行業務,中國建設銀行和光大銀行等最為突出。
7)在中國登記經營的外國投資銀行,如高盛,摩根斯坦利,匯豐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德意志銀行,美林遠東,花旗銀行,百富勤,JP摩根,瑞士投資銀行,大華銀行,星展銀行等等,大多數有能源投行業務。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能源投行,按狹義所定義的,接近五百家,按廣義理解的,超過千家。除此之外,有數百家能源行業的信息咨詢和投資服務網站和金融信息和咨詢服務網站、創業投資公司、民營投資公司等也在開展與合作屬于投資銀行的業務、并尋求戰略資方合作升級為有國家和省市批準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中國能源金融的五元體系結構與互動
在本系列文章之二,我們按照能源金融的資本性質和利益模式劃分能源金融為五個層面,下面探索若干層面上中國能源投行、能源產業、能源資本、國家金融法規完善和社會大眾利益的五元體系動態組合。
(一)終端消費市場金融
目前,中國的能源特別是石油的國內市場是靠國家財政補貼來維持“國際油價洼地“的狀態,這不僅增加政府財政負擔,而且對社會大眾利益來說是不公平的,即應該逐漸由終端使用者分擔。所以,籌備多年的燃油稅法律和執行需要應盡快啟動。與此同時,符合更嚴格環保要求的車輛和油料的法律法規推行。
國內的終端用戶市場無論是煤炭還是成品油,改革不到位的產業壟斷現象依然嚴重,民營能源企業在油源、油價、煤炭供應等沒有話語權,大部分瀕于倒閉破產,所以,大量的國內外資本沒有合適渠道或者會冒較大風險來進入該產業層面的市場。新成立的國家能源局應該作為首要任務來實施反壟斷法,使能源資本與能源供應鏈的正常投資回報途徑暢通。
中國的能源投行在此層面大有作為,包括
(1)繼續為能源企業項目融資和結構性增長融資,注重在國內及香港證劵市場上市,其市場總體需求穩健增長,資本回報一般大于其它行業。
(2)石油產業基金專家崔新生提出過著名的“民企股權換油源計劃”方案,它的實施在目前情形有兩種變通措施,一是油源的多樣化,擴展到煤基氫化石油、生物燃料和進口重油加工提煉,按照目前市場很有競爭力;
二是民企股權和資產不宜大量與外資做直接置換,更適宜采取產業基金和可轉股債劵等方式,而中國能源投行應該搶先在項目、區域和產業上有協調的行動,客觀上阻止一些居心不良的國際投行的惡意競爭。融合上述兩種措施的“洲際成品油聯盟”和“氫化石油基金”目前方案已成型,歡迎合作。
(3)標本兼治。國家針對中小企業融資貸款難的困境,最近推出民間資本通過浙江省等試點合法放貸、中小企業貸款銀行等金融措施,同樣的模式即區域甚至全國經營范圍的能源產業銀行或者信用社,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即可包括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外資,將是中國能源投行的經典業務。據了解,目前有多個類似方案在完善和申報之中,歡迎合作。
(二)產業投資開發金融
這是中國能源投行的主戰場之一,其中當務之急是為能源產業與能源資本對接的中國能源資本矩陣通盤策劃,分期實施,及時推出能源資本矩陣的七種基金操作:
(1)國家萬億外匯儲備構成的、由國家投資公司運營的主權基金;
(2)國家國資委管轄的一百多家國有企業集團的主權基金;
(3)各省市國資委管轄的數千家國有企業集團的主權基金;
(4)動用國家外匯額度特批的外資轉為國家定向投資的主權基金;
(5)國家和部委批準與監管的區域及行業基金的能源投放;
(6)民本經濟屬性萬億儲備的、混合所有制的能源產業基金;
(7)混合所有制中國能源資源開發銀行及商業銀行銀團的能源投放。
有了上述數萬億元資金實力之后,中國能源投行的眼光就不僅是中國國內的能源產業項目,包括我們提出的國家能源七級儲備體系的投資,而且是國際能源的大戰略。如下圖所示,國際油氣能源主要由各國國家石油公司掌控(圖中的藍色標注,世界前22名里占17名,囊括前十名,第一名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油氣儲量為3001億桶),小部分由跨國石油公司掌控(圖中的紅色標注,世界前22名里占5名)。
世界前22名探明油氣儲量的公司排名(據Peter Goode (2008))
世界前22名探明油氣儲量的公司排名(據Peter Goode (2008))相比于跨國石油公司,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石油公司都缺乏足夠資金進行其豐富石油天然氣資源的 勘探開發,他們更希望與混合所有制的、國際
本土化經營的、(中國)投資銀行合作,而往往不是直接與中國的國營石油公司合作。單這一項,中國的能源投行就任重而道遠。
(三)期貨市場證劵金融;
顯然,這也是中國的能源投行的主戰場之一,包括(1) 推動國家能源和金融有關部委,及時完善中國的石油和能源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交易體系,增大能源國際定價權和行業影響力。
(2) 拓展與上述的國際的國家石油公司的合作,從項目風險產量分成到捆綁其中長期利益到中國證劵和股市的上市交易。
(3) 積極參與數百家中央和地方國資委管轄的與能源相關的企業集團整合上市,擴充中國能源的資本實力、參與實力和廣度。
(4) 中國的四大經濟圈區域金融中心正在呈現,包括香港-深圳國際貿易、證劵和離岸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中心,北京-天津產業與離岸金融中心,重慶金融中心等,各大經濟圈都將有其獨特的能源戰略和產業重點,因此,將是中國能源投行大展身手的廣闊天地。
(5) 最另類的中國能源投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高科技和在線金融的
成熟商務系統,打造在線華爾街的世界能源金融總部基地的方案,已經有國際資方對此極為興趣。正如推動美國休斯頓作為世界能源首都的大休斯頓聯盟主席Lane E. Sloan先生所分析,能與休斯頓競爭此國際能源大都市的真正競爭者來自中國,或是北京,或是上海。
(四)地緣與貨幣層面的能源金融
美國華爾街過去一百五十年的金融發展經歷在中國過去十五年上演了其精華濃縮版。未來十五年里,一個在線華爾街的世界能源金融總部基地將在中國某個大都市里崛起,屆時中國能源投行會更加自豪,因為他們使用的不僅有美元和歐元,還有亞洲和世界日益流通和重視的石油亞元產業資本矩陣,貨幣基金、信用體系、亞元貨幣和充實的金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