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改革堅冰
更為嚴重的挑戰是中國石油體制的堅冰難融。從石油師轉業、十八年石油會戰、海洋石油對外開放、三大國有石油境外境內上市到“走出去”和海外并購,中國石油工業過去六十年走過的道路基本是一條靠擴大生產解決石油供給的道路。
但如今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的石油體制卻幾乎沒有改進。而三大石油公司還被賦予了過多的職能,可以說,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地位和結構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他們是最高層級的“央企”,被賦予了部分政府職能;
——壟斷著國內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控制著絕大部分煉廠、加油站和油品的進出口;
——縱向一體化(油公司+石油服務+社區服務)加上下游一體化,是個獨立的小社會;
——國家公司(企業法企業)加上市子公司(公司法公司)模式,職能多元化,目標多元化;
——規模巨大,員(職)工數量龐大,多種用工制度并存,歷史沉淀厚重,會戰的輝煌在昨天,會戰的成本今天還在支付;
——從政府到企業內部,行政性管理仍占主導地位,管理者是官員而非企業家,官本位基因沒有弱化。
歷史的沉淀、壟斷的地位、央企職能的多重定位,如此種種現狀,使得我國石油體制的改革停滯了,甚至有些倒退了。
過去20年石油企業改革積累的動力已基本耗盡,今后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已不可避免,石油資源逐步走向枯竭,而中國石油的需求增量還在加速。
如今,“氣荒”“油荒”一波接一波,油氣漲價惹來罵聲一片,石油央企貪腐窩案串案防不勝防,改革滯后與社會進步的不協調必然造成諸多深層次的問題,現行的石油體制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
過去的幾年,我國的石油企業盡管實現了上市和“走出去”戰略,但是主營業務上市并不等于國有石油公司完成了市場化的轉變,“走出去”也不等于“國際化”。
今天國際石油交易期貨交易超過80%,現貨交割20億噸/年,而期貨交易高達140億噸,石油價格主要是由期貨交易決定的。當前我國國有石油公司的體制卻非常不支持參加石油期貨的貿易方式。
石油期貨交易起初是為了回避石油價格波動風險而出現的,但今天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投機的金融工具。“投機”是一種專業,也是一種“豪賭”,凡賭就有輸贏,既要贏得起更要輸得起,俗話講“愿賭服輸”。但我國的制度決定了國有企業只能負贏不負虧,加上國企負責人“贏無激勵,虧必有責”的特性,注定了很難在石油期貨上有所作為。
石油是非常特殊的商品,具有資源、金融和政治三重屬性,石油公司主要是參與石油資源屬性維度的競爭,政府主要是在政治維度上發揮作用,而在金融維度上的競爭,我們國家還參與的不多,因為在體制和結構上,我們還沒有明確合適的參與主體。你不參與,那么主動權肯定是掌握在別人手里。作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中國放棄在石油金融維度的競爭與自己的身份嚴重不符。
時代在變,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中國的石油工業也應該改變,因為老的體制、老的辦法已經不能解決我們面對的挑戰了。
不創新、不變革,中國石油工業的路子必然是越走越窄,唯變革唯創新才有出路。人才是創新的第一源泉,教育體系、用人體系、企業制度、國家政策與造就和提升人力資源緊密相關。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抓住了創新原動力的根本。呼吁自主創新,增加研發投入,形成能夠自由競爭、自由創新的機制,把人力資源解放出來。國家如此,企業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