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國力的綜合大考
我們現在輸在哪里?
“頁巖氣的開采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這場‘大綜合’考試我們剛開始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地質師、研究總院副院長鄧運華說。
“開采出頁巖氣并不難,”他解釋道,“難的是實現商業性開發,也就是穩定、持續、有經濟效益地開發。”
頁巖氣的特點決定了其很高的開采難度。打個比方,常規天然氣好比是儲存在巖石構成的“倉庫”里,打好井,它自己就順著管子往外跑。頁巖氣則吸附在“倉庫”的“四壁”和“蓋子”的裂縫上,開采難度高。另外,裂縫的發育程度是頁巖氣運移聚集、經濟開采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僅有少數天然裂縫十分發育的頁巖氣井可直接投入生產,其余90%以上的頁巖氣井需要采取壓裂等增產措施將其“拽”出來。
美國經過多年攻關,探索出一套先進的頁巖氣開采技術,主要有水平井加多段壓裂技術、清水壓裂技術和近期出現的最新壓裂技術——同步壓裂技術,這些先進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大幅度提高了頁巖氣井產量。
“中國技術還很不成熟。就拿頁巖氣開發的核心技術之一——多段壓裂來說,我們最多能壓裂到七段,而美國最高能壓裂二三十段,差距太大了!”徐強說。
“頁巖氣開采涉及裝備、計算機、材料等各種專業,這已經不是能源行業自身能夠解決的問題了。”鄧運華說。
除了技術因素,管理差距也不可小覷。頁巖氣井的產氣量相對較低,為有效開采,美國目前有40000多口頁巖氣井,即所謂的“地毯式鉆井”,單井平均日產量約1000立方米,是真正意義上的“多井低產”、“多井低成本”。在如此高密度的鉆井下,他們的現場管理井然有序。
陳桂華至今對在美國看到的頁巖氣開采場景印象深刻:半個足球場大的場地上,四口井同時作業,數十輛車進出有序,大型裝備高度密集……
摸清“家底”、向外“取經”、政策扶持為破題之道
“它(頁巖氣)會對一個國家的能源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它不只是改變了一些場景,而是游戲規則改變者。”劍橋能源研究協會主席丹尼爾·尤金說。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大偉曾指出,到2020年,我國應在全國優選出20到30個勘探開發區,力爭到2020年實現150億至300億立方米的年產能。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周吉平預測,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將達3000億立方米。屆時頁巖氣的產能將占消費量的5%至10%。頁巖氣開發影響著未來中國天然氣和非常規天然氣開采,乃至影響整個能源格局和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