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更謹慎
伊朗石油部長訪華期間,西方媒體紛紛猜測,米爾卡澤米最重要的議程,就是說服中國企業在伊投資煉廠。
汽油進口被形容為伊朗經濟最脆弱的要害。盡管伊朗是世界最大的產油國之一,但伊朗本國煉油廠年久失修,在慷慨的補貼政策下,汽油需求更是達到失控地步。2009年伊朗共進口汽油779.99萬噸,占伊朗全年進口貨物總金額的8.3%。徹底切斷汽油進口和煉廠投資,相當于掐住了伊朗的脖子。
去年7月,伊朗石油部官員和伊朗國家煉油與銷售公司(NIORDC)就來到北京,盛情邀請中國公司投資參與該國的煉油和石油管道建設項目。伊朗政府打算新建七個煉廠,并對九家已有煉廠進行改擴建。預計兩項工作完成后,伊朗煉油總能力達到330萬桶/日,大大提高該國的成品油自給率。
新煉廠建設預算216億歐元,老煉廠改擴建預算92億歐元。為了在制裁環境下謀得巨額投資,伊朗政府給出各種優惠政策,譬如外資股比可達80%,八年免稅期,煉廠原料油按9.5折計價等等。
當天到場的,既有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東業務負責人,也有國開行、中行、建行、交行、工行、中信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代表。但這些大機構看上去不為所動,大多在“一對一”商洽環節開始前就離開會場。
中石化集團煉化工程公司的一位高管在8月10日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中石化沒有也并不打算入股。盡管中石化分別于2001年和2006年得到一份改造伊朗煉廠的合同,但那僅僅是“工程服務合同”,是給對方打工,而非直接投資。
究其原因,這位高管說,中國市場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長區域之一,中石化沒有必要舍近求遠。實際上,中石化在海外至今沒有一家煉廠。
“即使投資,也要投向明顯能掙錢的項目。”這位高管說。在他看來,伊朗實行汽油補貼制度,煉廠收益難以得到保證,而煉油本來就是微利行業,稍有不慎就虧錢。更何況伊朗煉化產品單一,附加值不高。
一家歐洲石油公司的中國高管告訴本刊記者,技術和設備引進也是實際難題。無論建設一家煉油廠還是建設一家天然氣處理廠,都免不了要從歐美公司購買技術許可。尤其是在LNG領域,中國自有技術只能處理少量天然氣,大規模處理廠的技術只能從殼牌、埃克森美孚等老牌公司獲得。但這些歐美技術設備提供商擔心牽涉入中伊協議可能面臨被踢出美國市場的風險。這也是中海油和伊朗價值160億美元的天然氣處理銷售合作備忘錄遲遲沒有落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新月友誼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忠在8月11日接受本刊記者電話采訪時透露,新月友誼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將聯手國內幾家地方性煉油廠,投資伊朗一家煉廠。協議預計在一個月后簽署,但張建忠不愿透露這幾家煉油廠的名稱。
北京新月友誼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是以石油設備、鉆井設備、石油工程等為主營業務的穆斯林企業,在伊朗設有辦事處。總經理張建忠是位性格外向的穆斯林,兼任中國伊朗友好協會的理事。在張建忠看來,國內地方煉廠有技術、有資金,惟獨缺原油,與伊朗訴求形成互補。而且民營資本在規避政治和商業風險上更為靈活,合作意愿也更為強烈。
盡管外交部建議“謹慎”投資,張建忠對前景還是頗為樂觀。他認為,國際合作必然按照國際價格,伊朗的補貼制度不會影響煉廠實際收益。
“我們又不是去搞核武器。如果我們不去,這個市場就要被其他人占領。” 張建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