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國家戰略,正如俄羅斯的國徽“雙頭鷹”一樣,強調東西兩邊平衡,不會簡單地根據雙方情況來開展合作,而會用歐洲來平衡與中國的合作,要求中國使用歐洲的天然氣價格公式就是一個例子。從心理上,俄羅斯有獨立的自我認知,不會簡單地融入東方或西方。我們認為“遠親不如近鄰”,強調“好鄰居”的作用,俄羅斯則認為鄰居的強大是危險的。
還有制度上的差異。兩國的制度完全不同,外交思路的貫徹執行有很大的差異。另外,雖然兩國簽訂了邊界條約,傳統安全的影響似乎削弱了,但非傳統的因素依然存在。在醫藥、衛生、環境、移民等方面,出現了很多其他的因素。這些因素在東部和莫斯科高層都會受到影響。
中俄合作在實際操作中涉及大量的多邊因素,不能簡單地看成雙邊合作。比較一下中國與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的合作,雙邊的因素都很強。俄羅斯則不是這樣,與中國的合作要同與歐洲、美國的合作聯系在一起,在東北亞還要同與韓國、日本的合作聯系在一起,變成一個復雜的多邊平衡。另外合作也是多元的,在能源合作中又把核、電拉進來,所謂“捆綁式”。
這些差異為我們帶來的新挑戰,僅靠政治外交、高層外交是很難處理的。在現實中,兩國國有公司之間的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司外交”已經體現出來,但民間外交、“第二軌道”的作用還是有限。
中俄石油合作進入新階段、新平臺,需要有一個大視野,將中俄石油合作放在全球石油合作的大框架內去思考。這個棋盤首先是在歐亞大陸,特別是歐亞大陸東部,涉及各方的復雜關系。在這個棋盤上,兩國確實在進行一場博弈。博弈過程中,既要發揮戰略互補的潛力,也在考驗兩國管理戰略差異和潛在風險的能力。這是目前的突出問題,也要對中俄戰略石油合作進行長遠的、綜合的、多邊的、多元的規劃,這樣一種規劃才可能符合現實,既體現戰略上的一致性,又體現差異性。這意味著傳統的外交理念要有轉型和突破。
中俄石油合作的未來走向,從俄羅斯方面看,側重東部的傾向越發明顯,東部發展要開發資源,而開發資源首先是要滿足當地需要,其次才是出口。在周邊的出口合作上,也強調資源的深加工,以免俄羅斯淪為純粹的資源出口國。
從中國方面看,雖然俄羅斯的資源豐富,但中國要直接獲得俄羅斯的上游資源也非易事,葉利欽時代的機會已經沒有了。我們還要利用其資源,但過去是直接進入控制其上游領域,建立管線,現在這個思路必須調整。在包括石油外交在內的各種層次的經濟合作中,要把貿易作為重點,上游領域的開發要充分尊重俄羅斯的戰略,不能一廂情愿。在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貸款支持的同時,有什么策略能使俄羅斯更依賴中國的市場,這也是一個新課題。“貸款換石油”就是一個思路。
大視野、大棋盤、大博弈、大智慧,概括起來講,就是中俄未來的石油合作要“巧”合作。這個“巧”不僅是巧妙,更多的是體現一種智慧,體現綜合性。這就不能只靠高層外交,或只靠外交部一個部門。中俄石油外交今后必須綜合地、多邊地、多元地全面展開,政治外交與經濟外交結合,政府高層外交與大公司外交結合,還要配以民間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