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國據說有七個未經充分勘探的地質盆地,其中三個盆地有“得到證實的石油構造”,但迄今只鉆了22口井。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2月1日發表題為《朝鮮會成為下一個能源超級大國嗎?》的報道稱,朝鮮這個“王國”近年來連養活自己的人民都困難,更談不上滿足其能源需求。然而,隨著這個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見諸報道,韓國以及美國在該地區的其他盟友也許很快會面臨一個遠遠更加強大的軍事對手。
勘探顧問邁克·雷戈在石油地球科學刊物上撰文稱,這個諱莫如深的亞洲國家“對于那些準備掌握‘先動優勢’的國家來說具有可觀的油氣潛力,包括陸上的和近海的”。
雷戈表示,給勘探潛力錦上添花的是,“在這個競爭不強的環境里進行勘探相對而言成本低、風險小,且附近就有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市場。”
報道稱,朝鮮目前依靠從中國和俄羅斯進口的燃料,雷戈認為這很奇怪,因為“大量證據表明其陸上和近海均有可開采的油氣構造,而且它在上世紀70年代進行過勘探”。
該國據說有七個未經充分勘探的地質盆地,其中三個盆地有“得到證實的石油構造”,但迄今只鉆了22口井。
雷戈稱,近海的西韓灣盆地和東海盆地以及五個陸上盆地有勘探潛力。據雷戈稱,西韓灣盆地的外國參與最多,主要是中國和俄羅斯的參與。西海(即我國黃海——本網注)鉆了至少十口勘探井,有些呈現出“良好的出油狀況”,同時還發現了一批潛在儲藏。
“西海肯定有油,上世紀80年代鉆出的至少兩個勘探井的出油量相當不錯。”雷戈對記者說。
與此同時,東海曾有俄羅斯公司進行勘探,包括鉆出兩口井,“兩個都呈現出令人鼓舞的油氣產量”。
他表示,陸上迄今為止除了朝鮮
石油勘探公司和蒙古的HBOil合資公司(HBO)以外沒有什么勘探活動。在五個主要陸上沉積盆地中,最大的一個在首都南邊, 而未經證實的報告稱2002年發現了1萬億立方英尺(TCF)的蘊藏量。(在美國,1萬億立方英尺足以每年給1500萬戶家庭供暖。)
“大多數有油氣跡象,勘探起來相對較便宜,主要問題是物流,以及鉆探前容易發生地震,不過這應當不需要太多的先進技術。Zaeryong盆地大概是最有可能出油的。”雷戈告訴記者。
2013年,有報道稱,HBO收購了朝鮮勝利煉油廠所屬實體20%的股份,目的是把原油輸出到蒙古。該煉油廠坐落在羅津—先鋒經濟特區,年產能達200萬噸,與俄羅斯鐵路系統相連。
HBO的首席執行官烏勒齊賽汗·胡德里告訴彭博社記者:“蒙古與朝鮮有多年的外交關系。風險是有的,但其他國家也跟朝鮮做生意,所以我對這個項目取得成功是相當樂觀的。”
2014年7月,據報道說,HBO計劃向有關方面開放該國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數據室,寄希望于借此吸引外來投資。有報道透露,英國地質學家昆廷·里格比受聘在K
OEC國際公司的管理下協助推進這一進程。
根據報道,HBO的陸上股權在平壤西南部的Zaeryong裂谷盆地,這家蒙古公司謀求既打入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也打入下游的煉油產能。
不 過,據報道,澳大利亞、英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企業以前也調查過朝鮮的能源潛力,澳大利亞的默里迪恩石油公司在1990年成為第一家獲得勘探許可證的西 方企業。然而,有報道稱,在默里迪恩公司把地震數據發送給倫敦的一個處理中心后,朝鮮未支付數據處理費,致使此次勘探工作未能繼續向前推進。
據報道,總部位于倫敦的Aminex在2004年也跟朝鮮簽訂了一份協議,隨后在2012年退出,理由是“該地區政局動蕩、不可預測”。值得注意的是,據說雷戈是Aminex對朝投資項目的勘探顧問。
然而,近來沒有投資消息的事實說明西方公司不愿在這個極權主義國家投資。該國因其核武器和彈道導彈計劃至今受到國際社會制裁,包括來自聯合國以及美國、英國、加拿大、中國和日本的制裁。
倫敦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能源、環境和資源副研究員白根旭對記者說:“對(朝鮮)石油和天然氣勘探、開發和煉油廠升級改造的任何投入都將被視為軟化目前對它的制裁。”
報道稱,這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求海外力量幫助發展其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但沒有哪家外國公司超越初步勘探興趣。
“他們不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自行提取石油和天然氣,也沒有錢請別人來做,而且,鑒于以往歷史(和當前的低
油價),他們很難找到人冒險尋找石油和天然氣。”諾蒂勒斯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戴維·馮·希佩爾告訴記者。
報道稱,然而,盡管有風險,有些外國公司表現出了興趣。中國鐵路建設投資公司已宣布在朝鮮大規模投資,包括投資于石油和天然氣行業。
據美國能源信息局稱,朝鮮還沒有已探明的
石油儲量,也沒有石油或其他液體生產。據報道,朝鮮1991年的石油消耗量為每天7.6萬桶,當時它從中國和蘇聯以低價獲得石油。這個數字到2013年降至區區1.7萬桶,其原油煉廠的產能為每天6.4萬桶,實際利用率只有20%。
報道稱,但就
煤炭而言,朝鮮在2011年估計有6.61億噸儲量,其煤炭出口——主要銷往中國——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