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制造能力提升、成本穩步下降,是我國
風電產業政策成功的最大亮點。
國產風電機組價格自2009年以來一路走低,2011年平均價格甚至低于4000元/千瓦。2012年后有所回升,2014年的平均價格在4300元/千瓦。
雖然風電投資成本穩步下降,上網電價自2009年以來卻一直未調整。直到2014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將第Ⅰ、Ⅱ和Ⅲ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下調0.02元/千瓦時,第Ⅳ類資源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保持不變。
保障性收購和強制電價的邏輯,是通過價格補貼和全額收購來保障風電投資運營主體的穩定收益,從而刺激市場迅速形成規模;通過學習曲線促進成本下降和經濟性改善,最終促使新技術達到商業化并退出補貼機制。那么,到底中國陸上風電的經濟性如何?以10萬千瓦典型風電場為例,運用能源領域主流的平準價格模型來測算風電價格,可評估我國陸上風電的經濟性。
先看風電投資成本。2009年風電單位千瓦投資成本為8000元/千瓦,其中大頭是風機設備。按照風機設備平均價格趨勢,假設設備之外的其他支出不變,2014年新建風電單位千瓦投資約為6000元。自有資本比例20%,稅收內部收益率8%;貸款比例80%,15年長期貸款,年利率6.8%。機組經濟壽命20年,折舊期15年,機組退役后項目殘值為總投資的5%。
再看運維成本。年度修理維護費按 總投資的2%計,保險費率按0.25%計,材料和其他費用按0.02元/千瓦時計;配備15名員工,年工資按8萬元,保險及福利附加率按60%計,年均工資增長率6%。
廠用電率為2%。最后,各項稅收按國家現行稅則執行。
根據平準電價模型,估算2009年和2015年我國風電場平準價格見下表。對比可見,2009年我國風電價格要顯著高于所在地區的煤電上網電價,即風電還完全不具備市場競爭力。而國家的標桿電價在煤電價格的基礎上,每千瓦時風電補貼了0.1~0.2元。按此前價格,如果各資源區風電均能達到滿小時發電,2009年投資的風電場內部回收率普遍在15%左右。但考慮到棄風嚴重,平均內部回收率在6~10%范圍。
如果考慮到早期風電機組質量達不到標準、經濟壽命遠低于20年的話,部分風電場甚至難以實現盈虧平衡。
風電單位投資成本的穩步下降迅速改善了陸上風電的經濟性。我們的估算顯示,除了Ⅰ類資源區外,其他資源區風電的發電成本都已接近煤電價格,部分地區甚至略低于煤電。當然,這一估計也是建立在風電能夠滿利用小時上網的前提下。分析顯示,即便是在價格下調的情況下,新建風電場的投資回報也非常豐厚,Ⅰ類資源區高達70%,Ⅳ資源區也可達50%。如果我們的估算沒有重大偏差的話,是否可以這么認為,中國的陸上風電已達平價上網階段,而風電發展政策也到了需要重大調整的窗口期?
[
復制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