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石油輸送管道
對伊拉克來說,2011年也許是一個分水嶺:按照伊拉克與美國簽署的協議,在今年內,仍滯留在伊拉克境內的近5萬美軍將撤離。而應伊拉克政府的請求,中國將加大投資力度,除開發石油外,還將介入伊拉克的戰后重建。正如此,伊拉克總理馬利基7月18日至20日對中國的訪問,尤其引人注意。
馬利基在離開中國之前接受媒采訪時表示,中國是世界經濟大國,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到伊拉克市場當中。當前,資金問題是制約伊拉克重建的重要因素。據了解,伊拉克向中方提出的方案是:一是加大投資力度,開采更多石油以供出口;二是建立一個援助基金,幫助重建伊拉克,三是希望中方提供低息貸款,恢復伊首都巴格達的交通設施。
馬利基自擔任總理以來的首次訪華,被坊間認為對中國是一個極好機會。因為通過他的訪問,可以弄清伊拉克政府的意圖,特別是美軍于今年內撤離后,中國是否取代美國在伊拉克的存在。鑒于伊拉克在中國能源供應布局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東地區今年年初以來頻繁的動蕩局勢,中國將會仔細考慮伊拉克有關重建基金的請求,并希望以此擴大在伊拉克的能源供應渠道。
但是,中國與伊拉克的接近引起了美國的不安。《華盛頓郵報》評論說,中國沒有參加美國領導的入侵伊拉克行動,也沒有參與此后在伊拉克進行的血腥軍事爭斗。但在伊拉克向外國投資打開大門的時候,中國卻是受益者。過去兩年,中國在伊拉克石油部簽下的11筆油田開發合同中,中國公司參與了其中的三筆,而只有兩家美國公司拿到了這些合同。
的確,這兩年,中石油、中石化等開始進入伊拉克市場,也拿到了一些石油開采的合同。例如中石油在伊拉克中部阿達卜油田的項目已于今年6月下旬投產。中石油還簽署了與英國石油公司聯合開采伊拉克最大的魯邁拉油田的合同。由于石油收入已經占到伊拉克國庫收入的90%以上,對于希望通過擴大生產來實現經濟復興的伊拉克來說,中國是一個重要的伙伴。
一個突出的現實是,作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石油消費大國,中國目前50%以上的石油需求不得不依賴進口,這種尷尬的產業現狀,已經達到了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程度,進軍海外特別是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是不得已而為之。中石油等中國企業正按照政府制定的海外投資政策,逐漸加大對伊拉克的投資。
確切地說,美國對中國進入伊拉克十分警惕。眾所周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主要是受石油驅動。2003年6月,在伊戰爆發后不久,小布什政府的國防部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就對媒體表示,石油是美國發動對伊作戰的主要原因。當問及為何美國在處理朝鮮問題和伊拉克問題上有區別時,他表示,最大的區別是朝鮮和伊拉克所潛在的經濟性,我們必須發動伊戰,因為伊拉克到處都是石油。
如此說來,那些認為美國對伊戰爭只是消滅薩達姆并非以石油為目的,恐怕是一葉障目。誠然,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并不是出于保障美國能源安全的目的,因為美國可以從其他多種渠道獲得石油。美國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要保障全球石油流向美國并不困難。但是,伊拉克在中東處于重要戰略地位,要美軍徹底離開伊拉克,美國豈能善罷甘休。
一位伊拉克問題專家認為,雖然美國與伊拉克有協議在先,但美軍屆時根本不可能完全撤離伊拉克,因為撤離就等于把自己通過戰爭贏得的“紅利”拱手讓給他人,特別是讓給中國,這讓美國很難接受。這位專家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一個新的動向是,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帕內塔7月10日突訪伊拉克,他訪問目的是要向伊拉克確認,希望伊拉克政府允許美軍留下。目前,伊拉克政府對此沒有任何反映。
不過,國際上的許多事都是變變幻莫測的,一些事情往往是在最后一刻發生變化的。因此,我們對美軍是否撤離伊拉克不要過于樂觀。退一步說,即便美國的軍隊已撤離,但他們不會削弱自己的地位,特別是不會讓給中國。根據伊拉克政府2007年和美國、英國石油公司簽署的石油合作協議,事實上大部分石油收益都被這兩個國家拿走了。因此,今后中國在伊拉克的石油開發中,能獲得的份額將是屈指可數的。
(中國企業家 作者: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