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曉得油水不相容,但現在油卻成為水漲價的理由。據14日的《廣州日報》報道,該報記者走訪廣州各大超市和賣場,有商場負責人稱,部分瓶裝水品牌已經發出通知或口頭通知要漲價,幅度在10%左右。不僅廣州,其他城市的桶裝水和瓶裝水也是如此。一些品牌飲料更絕,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康師傅,采取的是包裝瘦身容積“縮水”的方式變相漲價,他們漲價的理由都是原油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升。
從市場邏輯上講,上游原油價格漲了,中下游產品也應跟著漲。但是這邏輯不能濫用,市場傳導也不一定靈光。以桶裝水而論,雖然水桶有損耗要更新,但大多是重復利用的,就桶裝水的成本而言,桶的成本是沒有變化的,這樣的漲價不厚道更沒道理。瓶裝飲料,雖然瓶子都是新的,但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成本增加也不能侮辱市場常識和公眾智商。兩大可樂,塑料瓶裝飲料“縮水”100毫升,原價不變即相當于漲價近20%。這價漲的,顯然不是為了彌補原油價格上漲帶來的瓶子成本高企,而是為了繼續維持原有的市場利潤。簡言之,無論市場風云如何變幻,這些“水企”就是不愿承擔任何市場風險,而是轉嫁到消費者那里去。
漫畫/李爽
這不公平。不必說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即以市場規則看,企業和消費者也應是平等的契約關系,不管遭遇通脹困境時還是市場平順期。平等意味著雙方共擔市場風險,契約代表著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博弈。事實是,“水企”們集體漲價是單方面的,而且漲價理由也不那么透明。結果是,漲價沒得商量,消費者只有被動接受的份兒。最讓人們受不了的是,企業得了便宜還賣乖——百事可樂竟然將“縮水”漲價歸之為“消費者喜歡”。消費者喜歡飲料“縮水”漲價?鬼才信。反智的邏輯不僅具有美式資本的冷酷,更有中國奸商的虛偽。
從日化產品到桶裝水再到飲料大佬,都把漲價歸罪于原油價格的上漲。外資企業如此,屬于央企的“兩桶油”也是這樣。都是原油價格上漲惹的禍!這是一眾漲價企業給出的答案。可是,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降,跌落到每桶百美元以下,對價格異常敏感的企業們為何不爭著降價呢?看來,石油本來就沒有原罪,資本才是漲價的元兇。在此情境下,公眾無奈接受漲價,就是反市場的,含水分的。
政府的責任就是遏制漲價企業的“油滑”,擠壓漲價商品的水分,讓水水的價格還原出市場理性來。就在一周前,政府已經發力,一邊對漲價沖動企業啟動約談程序,一邊對聯合利華實施行政處罰,人們滿以為這種“軟硬兼施”能夠奏效。現在看來,殺一儆百的效果不那么明顯,監管力還需持續加碼。真要選擇要棒喝的對象,也要選擇狠角色,譬如拿“兩桶油”開刀,暫時關閉成品油漲價的“窗口”,讓其閉上喋喋不休的“哭窮”的嘴。國有央企都馴服了,其他企業還敢跟風漲價?
筆者不贊成權力對市場指手劃腳,但在市場紊亂、杠桿失調、資本騷動之時,宏調手段必須堅強有力。據統計,4月份CPI同比漲5.3%,通脹形勢依然嚴峻,如果任由企業興風作浪,整個市場就會變成一地雞毛,國計民生兩敗俱傷。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在多家媒體開設國際時事、財經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