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到底是誰之過,或者誰的責任更大一點,或許都不是關鍵。關鍵是,在大力開發海洋石油的背景下,如何降低風險。
■ 文/本刊記者 吳 清/張秋紅
油價猛漲,流年暗換。墨西哥灣海鳥羽翼上的油漬還沒有洗凈,新的石油勘探開發號角已經吹響。因漏油事件而沉寂一年的墨西哥灣很快將恢復往日的生機。
僅僅一年,人們對號稱美國最大生態災難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的關注和相關評論已漸漸平息,雖然墨西哥灣的傷痛并沒有痊愈。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許少了媒體的喧囂,現在回過頭去反思會看得更清楚,從這個災難中我們能總結些什么。
小概率事件?
英國石油公司(BP)租賃的石油鉆井平臺“深水地平線”2010年4月20日爆炸起火后沉入墨西哥灣。事件致使11名鉆井平臺工作人員死亡,近500萬桶原油泄漏,引發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
主要責任方BP為此次事件付出了慘重代價。漏油事件導致其市值縮水700多億美元,跌出全球百強排行榜。漏油事件同樣給墨西哥灣沿岸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漏洞在技術一流、財力雄厚的BP公司使盡渾身解數,美國政府也調動各種資源進行救援, 近乎“燒錢”的堵漏行動中被成功堵住,漏油事件似乎可以畫上句號了。
然而,事實再次無情地嘲弄了人們一把。就在BP宣稱成功堵住漏油油井的前兩天,墨西哥灣一家隸屬于美國的海洋能源公司一鉆井平臺發生爆炸。好在爆炸發生時,該平臺沒有進行鉆井作業,爆炸不嚴重,漏油不多。石油平臺的作業工人能夠在平臺發生泄漏以前,成功地關掉油井,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事實告訴我們,墨西哥灣油井漏油不是孤立事件。從表面上看,全世界有數以萬計的海上鉆井平臺,英國石油公司不過是遭遇了小概率事故。從深層看,這種小概率事故卻是企業盲目追求利潤、忽視環境責任,以及相關公共部門低估環境風險、疏于對企業監管的必然結果。美國漏油事故調查委員會頒布的最終報告也佐證了這點:這個事故主要是BP和相關部門的疏忽造成的,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英國石油公司在開采前未能充分評估開采的環境風險,開采時又為降低成本使用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最終釀成了這次災難。事發后,由于企業缺乏有效應對機制,導致反應脫節,災情失控。
應急處置缺失之痛
從蓋鋼筋水泥罩、“滅頂法”,到“大禮帽”、“切管蓋帽”法,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近5個月時間里,各類控制漏油方法輪番上陣,大多收效甚微。最后還是耗費時日打減壓井,才徹底堵住油井。
“事故發生后,技術一流、財力雄厚的BP公司使盡渾身解數,美國政府也調動各種資源進行救援,堵漏才收到成效。” 中海油研究總院深水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謝彬說,“若事故發生在其他地方,后果如何令人不敢想象。”
大家不禁要問,BP號稱全球海洋石油開采翹楚,美國科技如此發達,卻為何堵不住油井的口?在一次油井爆炸之后竟會顯得如此的無措?如果下次再出現漏油事故,難道人們仍然要經歷那慘痛和無奈的等待么?
BP在油井爆炸后舉止無措。從開始夸下大口后的拼命掩飾和推卸責任,到后來應對舉措的接連無效,更多的表明,它在環保安全方面和漏油危機應對方面的認識和準備明顯不足。沒有一個專業應對海洋石油漏油的隊伍和快速反應機制,也是美國此次的一個沉痛教訓。本次事故,也凸顯了美國應對非常規災難的嚴重不足和對石油安全建設長期的忽視。
“高效率”的成本削減?
削減成本可以促使企業不斷提高效率,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優的產出,但成本削減和高效率之間不能畫一個等號。
BP是削減成本方面的一個“成功”典型。美國《石油情報周刊》報道,海沃德2007 年擔任總裁以來,BP 逐漸變成了業內削減成本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截至2009年底,該公司削減了7500 個工作崗位,節省了40 億美元的成本。2009年,BP的石油產量增加了4%,單位產量成本卻下降了12%。
“BP是在1999年國際油價創9美元/桶新低的時候開始大規模成本削減工作的,當時是迫于現實需要,后來逐漸成為一種方針。這種過度的成本削減工作,最直接削減的往往就是安全和環保方面的投入。”中海油環保服務公司總經理何玉川告訴記者。
就在爆炸當日,服務公司Transocean 的工人已經警告該鉆井平臺存在危險。但BP 出于節省成本的考慮,下令服務公司繼續作業,終于導致災難爆發。海沃德的前任John Browne 因得克薩斯煉廠爆炸事件而辭職。事后調查顯示,爆炸的原因是安全管理松懈和盲目削減成本。另外,BP 在削減成本方面的激進策略也給各供應商施加了很大壓力,也為出現安全問題埋下了隱患。
環保安全在現實的利益沖動面前往往會被擠到一邊。BP漏油事件又提供了這樣一次反面典型。人們必須反思:這種“高效率”的削減成本方式是否可以以忽視安全操作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