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正從以往主要擔當資產被收購的角色逐漸變成主要的資產收購方。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近日發布的“2011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稱,近兩年,盡管中國依然在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但是央企領銜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尤其是以能源為主的采掘業在國際上出手不凡。
中企海外并購額已居全球第二
金融危機以后,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規模明顯萎縮。然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卻逆風飛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寶鋼、中鋁等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不斷曝出大動作,令世界刮目。2010年,這些中國企業在國際采掘業的各種投資活動依然受到矚目。據統計,從2005年年初至2010年上半年,中國企業收購海外礦業資產共成交91樁,總價值達319億美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金杰表示,中國正處在“投資發展軌跡學說”所描述的第三階段,即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率的放慢和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率的加速。該學說由英國學者鄧寧創建,主要描述國際直接投資流入流出關系。
摩根大通的一項統計顯示,在2010年上半年,中國作為收購方的并購交易額排在美國之后居全球第二位。如果從2003年開始算起,當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只有28億美元,而如今這一規模已經達到400多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發展速度已經高達70%多。
張金杰認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二者之間的規模將逐漸達到1∶1的水平或者相對平衡的階段。
除了增速快之外,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領域也相當集中。2010年上半年,除中石化以46.5億美元收購美國康菲石油擁有的加拿大油砂開采商股份外,還有16樁交易均屬于采掘領域。
不過,這一局面也行將被打破。最具標志性意義的無疑是吉利以18億美元完成對瑞典沃爾沃的收購。同時,作為中國機械集團旗艦之一的三一集團,即將成為中國首家在德國投產的工程公司。此舉預示著中國快速發展的工業企業對歐洲工程市場發起了攻擊。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黎雪榮對媒體表示,中國作為逐步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的經濟強國,利用自身的特有優勢和歷史性機遇,走出去組建國際級的龍頭企業,這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所在之一,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仍有望保持高增長態勢。
有專家研究分析,即使按照年均30%的增速保守測算,到2015年,中國每年的對外投資就將達3507億美元,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對外投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