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荒剛過,央企已悄然加緊了收編民資油企的步伐,這也讓我國地方煉油能力最強的山東省正面臨著新一輪的行業洗牌。
繼中石化收購山東魯潤宏泰石化100%股權后,近日,中國中化集團宣布與濰坊弘潤石化簽署了增資認購協議。此前,中石油、中石化、中國化工集團、中海油都已在當地布局。因無進口原油權,在這場行業“混戰”中,地煉手中的“牌”已越來越少。
央企分羹山東地煉
2010年12月27日,濰坊弘潤石化助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潤石化)與中化集團在山東商務大廈(濟南)就合作事宜達成基本一致。據弘潤石化內部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在與中化集團的合作中,對方掌控51%的股份,而弘潤石化掌握49%的股份,且合作僅限于煉油生產板塊。上述人士進一步表示,選在2010年年終簽訂合同,是因為2011年開始雙方的合作將涉及到生產與管理等事宜。
山東省現有計劃內煉油企業21家,同時還有十幾家國家政策保留以外的煉油企業,弘潤石化的綜合排名近年來穩定在前5位。如果按照一次加工裝置能力排名,公司位列國內第四大地方煉廠,占全國地方煉廠總煉油能力約3%。
弘潤石化國有化進程的塵埃落定,使得中化集團成為繼中國化工集團、中海油之后,第三家進軍山東地方煉廠的國有大型石化企業。
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劉峰認為,對于弘潤石化而言,正在規劃的千萬噸級煉油項目耗資巨大,而國有石化企業大多資金實力雄厚;此外,千萬噸的煉油原料單靠地方煉廠自己的力量難以籌集,而中字頭石化企業則有原油配額。而對于中化而言,在福建泉州項目因為各方面原因擱淺后,也開始大力推進與地方煉廠合作。
作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性煉油群體,山東地煉正相繼被“國字頭”收入囊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正和、華星、昌邑、安邦、長城及化二等煉廠相繼被中國化工集團收購;中海瀝青、中海油東營石化、海化集團、中海油龍口等也成為中海油在山東擴張地盤的主要代表。
此外,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一直把山東作為大本營。除了煉油企業,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在加緊收編民營加油站。在剛剛過去的12月,擁有38座加油站和4座油庫的山東魯潤宏泰石化100%股權作價4689萬元轉讓給中石化。去年7月,中石油也與山東省政府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全面進軍山東市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