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能源資源豐富,但海疆開發的瓶頸十分突出。在當前世界各國聲勢浩大 “藍色圈地運動”的大背景下,應在海洋石油勘探的戰略、體制、政府政策上實施重大變革,以“海陸立國,開海固權,營疆造域,擇優出擊”作為新的海洋開發原則,全方位推進海洋石油資源大開發。
近年來,隨著全球能源短缺日益嚴重和國際油價的日益高漲,世界各國加強對海洋開發、爭奪和控制的特點已初現端倪,其中最重要的戰略就是向深海進軍(美國環太平洋戰略已凸顯這一戰略意圖)。“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首次被寫入“十二五”規劃草案預示著中國藍海經濟戰略大通道已經被打開。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目前,深水和超深水海域的油氣資源,正成為美國、英國、挪威、巴西等國競相開發的熱點。“藍海戰略”的資源爭奪,將對未來全球經濟政治格局、軍事戰略和國際關系產生深刻影響,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回顧世界歷史,大多數經濟強國都是依靠海洋崛起。我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達18000公里,面積較大的海島有7000多個,海洋資源極為豐富,2005年第三次石油資源評價初步結果顯示,目前中國石油資源量為1070多億噸,其中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占總量的22.9%;天然氣資源量為54.54萬億立方米,其中海洋為15.79萬億立方米,占29.0%。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008年我國原油和天然氣產量的126倍和184倍。隨著海上油氣勘探的推進,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陸上成熟油田產量的遞減,可見我國海疆油氣資源價值十分巨大。
然而,盡管中國海洋能源資源宏富,但海疆開發的瓶頸也十分突出。尤其目前我們的深海油氣開采能力還很低,海洋探明率僅為12.3%,遠遠低于世界平均73%的探明率和美國75%的探明率。更為嚴峻的是,我國海洋油氣權益正不斷遭受周邊各國的侵蝕。由于對領海劃界標準和依據存在不同理解,不同國家對相關海域的劃界常出現糾紛。我國海域因油氣勘探與周圍鄰國出現的爭執也由來已久。與中國隔海為鄰的10多個國家,大多與中國存在著海洋資源、海洋島嶼或海洋國土之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現在學界已提出,我們應實行“海陸立國,開海固權,營疆造域,擇優出擊”新的海洋開發原則。海上油田開采存在著吸管效應,即石油會在海底下流動,早開采早收益。
為此,筆者認為,當前在世界各國聲勢浩大 “藍色圈地運動”的大背景下,要求我們在海洋石油勘探的戰略、體制、政府政策上應實施重大變革,全方位推進中國海洋石油資源的大開發。
由此,我們需要抓緊在以下六個方面的部署。
一是促進海洋油氣商業勘探進入大發現時代。可以預見,中國的海洋油氣勘探招標將是世界海洋石油公司競爭最激烈的活力市場之一,應通過政府的行政法規推進各類資本進入海洋油氣勘探,并逐步通過市場機制發放油氣開采許可證以及建立相關的油氣期權流轉市場。
二是支持國際上通行的勘探商業模式。按照國際慣例建立中國海洋油氣勘探高投資高回報的商業模式,對于勘探投資者獲得的油氣分成應允許在中國境內自行加工、零售。
三是將深水勘探作為開采的戰略重點。中國海洋油氣的勘探區域應集中在深海、超深海區域,應布置必要的資源對兩極地區、國際公海海底油氣資源的嘗試性勘探。
四是創建商業性勘探的競爭活力體制。毋庸諱言,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深海勘探技術相對落后的國家,中國擁有的綜合科技實力與深海勘探技術與其實際需求還很不相稱。應該積極創建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最新科技含量的深海勘探技術體系和評價體系,建立靈活競爭體制。
五是加大國家海洋石油勘探開采的投融資力度。海洋油氣開發需要巨額投資。特別是深水油氣田開發,需要投入的資金多、技術要求高、損失風險大。因此,國家3至4年內應支持海洋石油業投融資5000億至8000億元開發海洋石油作為方案的保障。對此,可考慮成立國家海洋石油勘探基金,以目前市場規模測算,這個基金大約需要1000億人民幣左右,來源可以是財政性撥款;或外匯儲備的利息收益;或國家戰略石油儲備計劃的部分資金;或國資委管轄的國有企業紅利收入等等。國家基金應主要作為種子基金投入新建油氣田的海洋油氣開采。
六是應充分利用中國海洋石油的市場優勢與世界深海勘探巨頭合作,例如與英國石油(BP)、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BK)、英荷殼牌的合作,并確立趕超戰略。同時,還需加強遠洋運輸安全與共建石油戰略儲備體系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