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未來25年世界能源需求增長的最大來源,中國是傳統能源價格上升的主要推力,但中國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資有利于降低成本,轉變世界市場格局
11月9日,國際能源署在倫敦發布2010年度的“世界能源展望”。據其預測,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比2008年增加36%。非經合組合(OECD)國家占了世界一次能源需求(primary energy demand)增長的93%,其中中國占了36%。
不過,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強調,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仍然很低,只有OECD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的三分之一;雖然中國的能源消費增長迅速,2035年中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也只有OECD國家的三分之二。
在回答財新記者關于對中國能源政策評價的問題時,國際能源署總干事田中伸男(Nobuo Tanaka)稱“贊賞”中國政府削減化石燃料補貼的行動和支持清潔能源技術發展的政策。“中國正在建立一個綠色模式。”田中伸男說。
但他也希望在今年底的坎昆氣候變化會議上中國和其他國家能進一步加大政策承諾,“中國的成就可以更大”。
比羅爾稱中國“正在成為清潔能源市場領導者的路上”。他認為未來25年內,中國將在太陽能、風能、核能、電動車方面成為第一。國際能源署預計,若中國現有政策得以落實,未來25年內將新增光伏太陽能裝機容量85吉瓦(GW),風能新增335吉瓦,核能新增105吉瓦,電力和混合動力車新增850萬輛。
比羅爾以電力車為例,認為中國的技術學習速度和規模經濟都有助于降低新能源的成本,并開始出口這些技術和產品,對世界有利。“中國可以轉變(transform)世界市場格局。”比羅爾說。但他提醒,這對于汽車行業占本國經濟重要比重的德國、日本等國家可能形成沖擊。
可再生能源已經從“小眾”成為“主流”,比羅爾稱?稍偕茉矗òㄋ姟L電、太陽能、地熱、現代生物質能和海洋能源),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份額將從2008年的7%上升到2035年的14%。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要求政府的支持。國際能源署預測,2009年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570億美元,2035年將達到20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