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寒冬將至,國內部分地區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又可能浮現,天然氣話題再次升溫,其價格及供應問題備受社會關注。適逢“十一五”即將收官,“十二五”大幕將啟,《中國石油報》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組織《話說天然氣》大型專題報道,并將其作為《輝煌十一五·奮進十二五》系列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安排記者走訪國內“四大氣區”、管道企業和城市燃氣公司,對話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這組報道將主要通過“說”的形式,說事實、說故事、說原因、說趨勢,從天然氣常識說起,到天然氣前沿問題研究,內容涉及天然氣資源、開發、市場及產業政策等諸多方面,目的是搭建一個石油企業與社會公眾的溝通平臺,營造行業媒體與專家學者交流互動的良好氛圍,讓社會公眾更多地了解天然氣,更好地認識和利用天然氣,支持天然氣產業健康發展。本專欄今日正式啟動,敬請讀者關注,歡迎建言獻策。
作為我國“四大氣區”之一的西南油氣田,2009年天然氣產量突破150億立方米,刷新歷史紀錄,為這個百年氣田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天的邛崍地區,也成了川西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承擔著向成都及周邊地區供氣任務,每天輸出的天然氣可以供應150多萬戶城鎮居民家庭使用。
而這些,肯定是兩千多年前邛崍地區的鹽工們想不到的,雖然他們是國內最早發現和使用天然氣的“用戶”。
他們當年用以煮鹽的“井火”,今天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千家萬戶灶臺上的“家火”;他們世代生活的“天府之國”,如今成了聞名遐邇的天然氣生產基地;當年他們眼中的“地火”、“神火”,開始改變世界。
數據為證:2009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近800億立方米。目前全國有近1億戶家庭4億多城鎮居民用上了天然氣。今后5年到10年,還將有幾億普通中國人搭上這列綠色快車。
這只是國內的情形。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僅占全球的3%。去年,全球天然氣產量達到2.95萬億立方米。如果按熱值計算,相當于當年全球石油產量的70%或煤炭產量的80%。天然氣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已經達到24%。天然氣與石油和煤炭,并稱當今世界“三大能源”。
天然氣發展前景不可限量。預測顯示,2030年至2040年,全球天然氣消耗量將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而比較樂觀的預測認為,這一局面在2020年之前就會形成。
天然氣如此重要,重要到人們用它來代表這個嶄新的時代,21世紀被稱為“天然氣世紀”。人們還賦予天然氣一個美麗的名字——“藍金”。一方面,“藍金”與石油“黑金”對應,并駕齊驅;另一方面,寄托了人類用天然氣來改變未來世界的美好愿望。
天然氣的快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就像20世紀石油改變了整個工業世界一樣。那么,如何認識這種神秘的氣體?它來自何方?有什么特別之處?資源量夠不夠?如何更好利用才能避免走石油時代的老路?
專家告訴我們,天然氣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天然氣指自然界中所有氣體,而狹義的天然氣指自然生成、蘊藏在底層巖石縫隙中、以碳氫化合物為主的混合氣體。一般意義上的天然氣指狹義上的定義。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量甚至高達99%以上。甲烷具有很高的熱穩定性和熱值當量。因此,天然氣燃燒后無廢渣和廢水產生,具有使用安全、熱值高、潔凈等優勢。
因為這些優點,天然氣自發現以來,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和重視。從中國古人的“火井煮鹽”、火把照明,到今天人們廣泛利用天然氣作為家庭燃料,用它來驅動汽車、空調、發電和燒制陶瓷,以及天然氣化工等等,天然氣逐漸成為廣泛認可的傳統化石燃料的最現實的替代能源。在人類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天然氣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短期來看,它明顯比煤炭、石油具有優勢,比新能源更具有可操作性,比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