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份以來,業內就一直在等待國內成品油市場的兩個政策“靴子”落地。隨著10月25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調價,其中一個終于落了下來,而另一個關于定價機制改革的“靴子”卻仍懸而未落。不過,發改委在本輪調價的同時已宣稱要進一步改善成品油機制,令后者的走向也逐漸明朗。
有關專家告訴本報記者,未來機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和透明化。具體而言,改革將使得國內外成品油價差進一步縮小,同時,調價周期也有望縮短,以減少囤油投機的現象。
普氏:國內外油價相關系數已上升
和以往每輪調價時一樣,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本周一又一次出面對調價背景、影響做了解釋。所不同的是,此次他還就成品油價格(破解油價困境)形成機制進一步改革的問題作了表態。
事實上,自去年新成品油定價機制出爐后,輿論的爭議始終未曾停止過,其中詬病最多的正是調價周期過長、調價計算規則不透明。此外,評論人士對機制的效力也頗多質疑。
而全球最大的能源資訊機構普氏能源資訊亞太商務拓展高級總監華大威則認為,目前的機制比過去更加靈活,表現在去年機制實施后,國內外油價的相關系數明顯上升。據他們測算,系數從原先的0.5提高到0.7—0.8,“這是一大進步,但和國際上其他國家相比仍有距離。例如,美國的這個系數就達到0.9”。“當然,中國目前仍然只有燃料油、LPG等少數油氣品種是完全自由化的市場,中國的汽、柴油最終調價與否還是要看宏觀經濟。”華大威說,“長期來看,中國還是會履行入世承諾,機制也會越來越靈活,成品油的市場化程度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