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草鋪鎮權甫村的田野上,工人王云峰和他的同事們在大型起重機的幫助下,將一根根數十米長的管道焊接起來。
這里是中緬油氣管道安寧段的建設現場。自9月10日開工以來,王云峰他們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按照計劃,他們要在2013年建成這條“途經昆明、大理、保山,從邊境瑞麗直達緬甸皎漂港”的管道線。
屆時,這個暫時還默默無名的村莊將和廣袤深邃的印度洋連接起來。每年約有2200萬噸來自非洲、中東的原油通過管道輸至草鋪鎮的煉油廠,還有產自緬甸近海的120億立方米天然氣輸送到云南、廣西等地。
隨著中緬原油管道項目的確定,逐漸成型的四條海陸大通道,不但確保了中國能源戰略安全,也形成了中國進口原油運輸新格局。有評論指出,今年我國原油進口不再必須依賴于“馬六甲海峽”這條戰略咽喉要道。
如果說打通陸路國際大通道,最初的原因是緣于“馬六甲困境”,那隨著各邊境省份高調介入,也冀望借此融入中國不斷對外開放的發展鏈條當中。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西部地區等邊境省區,深居內陸腹地,遠離東部港口,成為對外開放的末梢,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相對滯后。2010年,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周年之際,決策層提出了新的戰略思路,“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建設國際陸路大通道,構筑內陸開放和沿邊開放新格局”。
對國家決策的新變化,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孔燦的理解是,“在金融危機之后,國家發展空間出現一個大的變化,對發達國家的貿易增長量放緩、摩擦增多,而對東盟、南亞、西亞等地的貿易增長很快,今年上半年以來增長40%~50%。”
他告訴本報記者,沿海開放主要針對發達國家,引進它們的資金、技術,而沿邊則是山對山的欠發達地區,“同樣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
“30年沿海,30年沿邊”——在國家戰略調整的背景下,不少沿邊省份這樣期許。目前,云南、廣西、新疆、內蒙古等沿邊各省(自治區)都希望以本省為境內起點的新國際大通道,能夠在即將形成的“十二五”規劃中得到體現。
云南提出的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是,下一個十年,構建以云南為軸,通過滇緬公路,由昆明至緬甸臘戍,連接緬甸鐵路網到達印度洋的西南大通道。
而面前的挑戰和障礙則有相對落后的云南基礎設施,有來自國家大西南一盤棋的規劃協調,更有南亞復雜地緣政治影響等有待傾力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