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海洋油氣監管為鏡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10-11 中國石油石化 關注度:0]
摘要: 美國正從墨西哥灣漏油災難中汲取教訓,并從制度上強化對海洋油氣開發的監管,亡羊補牢,自我修復。中國同行應該以此為鏡,不斷完善自我。
坊間流傳一句名言,說美國社會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而這源于美國社會善于反思。
近日美...
美國正從墨西哥灣漏油災難中汲取教訓,并從制度上強化對海洋油氣開發的監管,亡羊補牢,自我修復。中國同行應該以此為鏡,不斷完善自我。
坊間流傳一句名言,說美國社會具有很強的自我修復能力。而這源于美國社會善于反思。
近日美國政府總統奧巴馬致函國會,要求撥款9000萬美元用于改革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監管,包括重組海洋能源管理監督和執行機構、加強對近海石油及天然氣運營項目的監督,以及撥款開展防止深海油氣污染策略研究。此事發出了一個明確信號:美國將收緊近海油氣監管。
肆虐了將近5個月的墨西哥灣大量原油泄漏污染事故剛剛接近尾聲,9月9日,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附近又發生天然氣管道大爆炸,造成7人死亡,數十人受傷,上百幢房屋被毀。媒體調查顯示,美國天然氣管道老化問題十分嚴重,而且十分普遍,監管基本處于“放羊”狀態。奧巴馬的監管改革撥款要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臺的。
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今年4月20日在美國墨西哥灣海域爆炸起火,釀成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在災難發生4個多月后,英國石油公司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認為事故緣于機械故障、人員判斷、操作執行等一系列復雜連環因素,8處關鍵失誤共同導致鉆井平臺爆炸并漏油,失誤方涉及公司的一系列合作伙伴。當然,這種推卸責任的做法引來了反擊:油井設計存在致命缺陷。英國石油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均作出一系列節省成本的決定,增大了事故風險。
據報道,目前墨西哥灣漏油油井封堵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工程人員將減壓井與漏油油井在海床以下4公里處成功對接,截至9月18日,向油井內灌注的水泥已經凝固。經測試證實,這口泄漏了490萬桶原油的“罪惡”油井,已被徹底封死。但是,從佛羅里達到路易斯安那,油污使得將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受到影響,美國人難解的疑問是:“剩下的那些油哪兒去了?”
有專家指出,美國過早開放深海石油開采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忙趕工期是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雖然鉆探和開采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在相應的防漏等災難應對技術尤其是應對深海作業事故的技術相對滯后的情況下,不應該過早開放深海開采。1969年美國加州重大石油泄漏事件導致國會1981年通過法案,凍結距海岸線4.8公里至322公里的美國大陸架石油開采。1989年阿拉斯加發生美國歷史上最嚴重原油泄漏事故。翌年老布什總統簽署行政令,將禁采區域進一步擴大,有效期至2002年。1998年,克林頓又將有效期延長至2012年。今年3月底,奧巴馬剛剛宣布解除開采禁令,就發生了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不得不宣布了為期6個月的鉆井和勘探禁令。
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漏油事件的發生也與美國海洋管理體制有關。處于主管地位的內政部礦產資源管理局,一方面負責審查監督近海油氣勘探和開采的安全,另一方面又鼓勵油氣公司多生產,以便聯邦政府收取更多的份額油。職能上的沖突以及與石油公司過往甚密不可避免地干擾了對石油開采的監管。漏油事件發生后,礦管局被分為三個相互獨立的機構:海洋能源管理局、安全和環境執行局、自然資源收入辦公室。由安全和環境執行局負責近海能源開發的安全和環保。
美國人正在從災難中汲取教訓,并從制度上強化對海洋油氣開發的監管,亡羊補牢,自我修復。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同行萬不可以為這是發生在別人家里的慘劇,與己無關。他山之石,足夠我們借鑒。更何況,我們這里也不是世外桃源,大連海域發生“7•26”漏油事件,勝利油田渤海作業三號平臺發生傾斜并導致36人遇險。
按照權威專家的觀點,目前全球還沒有成熟的技術可以迅速解決發生在1000米以下水深的泄漏事故,但近10年來全球超過1億噸儲量的重大油氣發現60%以上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在深海。一方面是高風險,一方面潛力巨大,急躁冒進不行,因噎廢食也不可取。如何破解這一矛盾?美國人在探索,中國人也在探索。不過,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進行深水油氣田開發,必須加快發展儲備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專業應急處置技術與關鍵裝備,同時必須加強海洋油氣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