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合作”發展海工裝備業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09-09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關注度:0]
摘要: 十二五期間,海洋石油產量將由目前的5000萬噸翻一倍增加到1億噸,整個海工市場總投資將達到2500-3000億元人民幣。這將給海工裝備業以及造船、材料等相關行業創造巨大機會。對于國內相關企業來說,想要抓住市場的機遇,必須揚長避短,同時分...
“十二五”期間,海洋石油產量將由目前的5000萬噸翻一倍增加到1億噸,整個海工市場總投資將達到2500-3000億元人民幣。這將給海工裝備業以及造船、材料等相關行業創造巨大機會。對于國內相關企業來說,想要抓住市場的機遇,必須“揚長避短”,同時“分工合作”才能最終把握住如此龐大的商機。
目前,我國海工裝備仍沒有形成完整的研發體系,也沒有形成完善的工程裝備產業鏈。據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最近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海工裝備的配套設備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需要進口,關鍵設備配套率不足5%。盡管隨著世界制造業向亞洲國家的轉移,歐美企業逐漸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和設計方面仍然占據壟斷地位。
海工設備產業鏈涉及到的環節很多。技術含量的差異,導致各個環節所能產生的價值差異同樣也很大。比如,歐美比較擅長石油鉆井設備的頂部驅動系統、井控系統、動力定位技術等,這些配套設備在整個海工裝備中的地位比船體要高得多。一艘造價數億美元的FPSO,船體造價只占總造價的20%-30%左右,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設備占據。
近2年來,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省市涌現出多個海工項目,但是國內具備海工項目總承包資質的企業并不多,不少項目只是大船廠零散的外包項目,大多數處于價值鏈的底端,這類項目也更容易形成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的局面。
中海油總公司工程建設部總經理金曉劍就表示了這樣的擔憂,“盡管中國海工產業未來五年存在著巨大的商機,但我國海工產業還處于第三梯隊,低水平的產品品質和技術很容易導致行業價格戰、重復建設、惡性競爭。”
去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突破50%警戒線。陸上石油的開發空間有限,中國海上油氣勘探預測石油資源量為275.3億噸,但我國海洋原油的發現率僅為12.3%,世界平均探明率為73%。
同時,海工裝備業的發展還能帶動冶金、機械和精密儀器等多個工業行業的發展,大力推進我國海工裝備業發展刻不容緩。據悉,“十二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發展規劃》已基本草擬完畢,即將推出,其中對于中國海洋石油[13.70 1.63%]開發利用的相關裝備制造等做了明確細致的規劃。
目前,設計和總包兩頭在外的局面嚴重制約了海工裝備行業發展,限制了產業鏈條的延伸,并影響了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提高研發設計和總承包能力已成為發展這個新興產業的突破口。
海工裝備是一個技術、資金密集行業,且海工裝備大都有投資大、產品批次數量少的特點。面對這一商機巨大的市場,必須充分發揮國有大型企業與地方民營企業各自特點能力和體制的優勢,“分工合作”,充分通過政府規劃協調,實現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專業分工的方式進行發展,避免在很多行業中屢次出現的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