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自力更生標桿的中國東部油田,歷經50年大采后漸入衰竭;一度令人狂喜的西部油田、渤海灣油田,喜淚未干,便迅速露出被高估的事實。東部與西部資源戰略接替所出現的意想不到的裂縫,使中國自身可供開采的石油儲量增長乏力。而另一方面,國策對內需的力推,卻讓中國石油消費日新月異。供需雙方的拉大,國內靜態油儲用盡年限被不斷拉短:40年、25年、10年。為了反制危機,中國03年悄悄卷起“自力更生”的旗幟,開始進口石油,但7年后便滑入外部依存度過高的境地。
伴隨著新疆新一輪開發大幕的拉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經在新疆地區開始首階段的投資。與此同時,《建設新疆烏魯木齊國際能源城規劃綱要(初稿)》已編制完成,不出意外,今年年底前上報國務院審批。
國內能源巨頭“扎堆”新疆,除了響應國家開發新疆的戰略,更是迫于日益緊迫的能源安全形勢。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有50.6%依靠進口,僅有49.4%依靠國內生產,中國消費了世界上超過10%的能源。而到2010年7月,“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的陰云又被中國不是其成員的國際能源署“適時”拋出。
針對嚴峻的能源形勢,中國提出了“油源多元化、地理布局合理化和能源供需國際化”的原則,而擁有地緣便利和豐富儲藏的新疆,自然成了中國能源解困的首選之地。
東部宿命
新疆能源地位的凸顯,不僅在于其自身的優勢,也在于向來作為中國石油供給保障地的東部地區出現了宿命般的式微。
從2003年起,創造了連續27年產油超過5000萬噸/年的紀錄后,大慶油田終于有點精疲力竭,產出的水明顯多于油,到2009年,大慶油田年原油產量4000萬噸,較峰值下滑20%以上。黑龍江省大慶市原市長蓋如垠估計,到2020年,大慶原油年產量將下降到2000萬噸。而更不安的是,根據國土資源部2008年統計,大慶油田的可采儲量近6億噸,而這點儲量,十余年后將消耗殆盡。
作為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也遭遇與大慶油田相同的命運。“原來3300萬噸的年產量,現在是2000多萬噸,也是減產了。”中科院院士劉光鼎說。
2009年,開采了40多年的遼河油田一共生產原油1018.6萬噸,同比下降9.3%。這是遼河油田自產量達到峰值后連續10余年下降。“鄰居”吉林油田年產量也快速下降,生產原油605萬噸,同比下降7.6%。
這些位于渤海灣盆地和松遼盆地的主力油田,曾占據了中國60%的原油產量,如今似人過半百身體漸衰:綜合含水率已超過85%,也就是100噸產品中,有15噸是油,85噸是水。另外,這些主力油田已探明儲量中能抽出的石油,采出程度達到了75%以上。
于是,大批從前依靠東部油田生活的鉆井、測井等服務企業,不得不另尋出路。
三年多前,大慶鉆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2288地震隊,從大慶油田來到寂寞無邊的塔里木。在過去的一年,隸屬于該公司的胡師傅和他的400多名同事,在塔里木共鉆出45口探井,其中27口探井獲得工業油氣流。
胡師傅說,大慶油田一線員工人數13萬,還有數萬下崗職工。現在有4000多名員工出省找活去了。截至目前,大慶油田先后有300多支勘探開采隊伍,進入國內29個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