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投資5萬億,每年帶動產值增加1.5萬億。
這是 “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給出的愿景,可是5萬億的新興能源規劃背后倒底隱含著政府怎樣的設想?規劃涉及的相關產業未來又面臨何種發展機遇?帶著這些疑問,《投資者報》近日采訪了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他認為5萬億規劃的“手筋”其實在于天然氣。
天然氣革命為核心
“其實大家沒有看到這次規劃的核心是天然氣革命,新能源只是一個補充。大家光看到肋骨,沒有注意到脊骨。”韓曉平表示,這一規劃的重大突破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規劃把天然氣和分布式能源納入到規劃當中。國家能源局預計到2015年,天然氣利用規模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預計將從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這是它的最大亮點,背后則是中國的天然氣產業將實現真正的大發展。
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天然氣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規劃,2015年,我國天然氣將從去年的900億立方米增加到2600億立方米。從上世紀60年代到今天,50年的時間我們的天然氣才發展到900億立方米的規模,今后5年就要增加1700億立方米,這對中國影響巨大。
天然氣數量增加以后,其科學、合理的利用必須依賴分布式能源技術,所以這次又把分布式能源列入規劃,規劃不叫新能源規劃和可再生能源規劃,就是特別強調要把傳統能源的高效利用納入其中。
比如,規劃把無碳能源提升至5%的水平,也是一個長足的進步。水電從2億千瓦增至2.5億千瓦,核電從900萬千瓦增至3900萬千瓦。
第二方面,5年的時間要完成天然氣規劃,將帶動大量的投資。而中國要在煤炭、石油之后,建立一個新的以天然氣為核心的能源系統,然后在這個系統上兼容可再生能源。因為天然氣具有清潔、高效的特點,用它來兼容可再生能源,能夠使所有不穩定、不確定的可再生能源得到高效利用。
就像風電存在有風天數的差異,并不能確定供電數量,所以必須加以調節。一個辦法是用電池調節,但成本非常高。還有太陽能,白天黑夜有別,也需要一個靈活的調節手段。
國外發展分布式能源,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調節這些不確定電流。天然氣就承擔了類似電池那樣的調節功能,以實現多能互補,解決各種可再生能源的平衡問題。天然氣的可調節性達到100%,非常靈活。
第三方面,這次規劃把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也納入,凸顯了未來的發展核心。中國能源以后的發展方向基本明確,不再過度依賴煤炭,重點要用天然氣替代煤炭,在此基礎上,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電力供應。尤其是發展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加上其他補充發電形式,實現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