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風險的防范和事故處理仍是深海采油的難題。
英國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并沒有影響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進軍深海采油的熱情。
從中海油了解到,該公司已于6月18日已完成對丹文能源公司位于中國南海15/34區(qū)塊24.5%權益的收購,中海油共支付5.15億美元的最終交易價格。15/34區(qū)塊由中海油擔任作業(yè)者,目前,該區(qū)塊總產量為49000桶/天。交易完成后,中海油在15/34區(qū)塊的權益將增至75.5%。
據悉,由中海油母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控股的另一家上市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額投資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同時具備3000米級深水鋪管能力、4000噸級起重能力、第三代動力定位系統(tǒng)(DP3)及自航能力的作業(yè)船“海洋石油201”于5月28日在江蘇如皋出塢,全面進入碼頭舾裝、調試階段,這將使中海油在深海采油業(yè)務上如虎添翼。
然而在大舉進軍深海采油的同時,深海采油技術、風險的防范和處理事故的技術仍是中海油需要攻克的難題。
進軍深海采油
據調查獲悉,中海油進軍深海采油領域的原因分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在陸地石油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中海油將目光投向深海采油行業(yè);另一方面,經過數年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中海油在深海采油的裝備、技術上的突破也為其深海采油提供了支持。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zhàn)略研究中心相關人士曾公開表示,與目前國民經濟發(fā)展需求相比,我國陸上石油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石油產量增長緩慢,每年新增探明可采儲量無法彌補同期需求量。這就導致我國對國外石油的依賴度增加。2009年12月,國家發(fā)改委公開表示,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業(yè)內專家認為,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0%,將影響我國的石油安全。這一形勢要求我國加大海洋采油的力度。
“海洋蘊藏了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全球深海區(qū)最終潛在石油儲量有可能超過1000億桶?梢钥闯,只要替代能源沒有大的突破,深海采油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安邦咨詢研究員李浩時說。
資料顯示,中國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為230億至300億噸,占我國油氣總資源量的1/3。近幾年,中海油已在南海接連發(fā)現(xiàn)深海油氣,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曾對媒體表示,在未來10年到20年內,中海油在南海的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僅在深水鉆探設備上的第一期投入就達到150億元。
而在技術方面,深海石油作業(yè)的核心技術一直被歐美少數國家掌握,我國的海洋石油開發(fā)受技術水平和裝備能力所限,長期以來只能在距離海岸線300米以內的近海進行。
目前,中海油在南海的開發(fā)甚少,所涉領域基本上還是集中在淺海區(qū)域。
根據國家政策規(guī)定,外國石油企業(yè)要想在中國海域內開采石油,必須與中海油進行合作。業(yè)內人士表示,中海油自己獨立作業(yè),要比與國外企業(yè)合作作業(yè)的費用低很多。
“中海油在深海采油上有著天然的政策優(yōu)勢。按照中國目前的政策,中石化和中石油這兩大巨頭僅限于陸地及5米深之內的淺水區(qū)開采,5米以下的深海區(qū)域則是中海油的天下。”李浩說,“進軍深海采油是未來的方向,也是中海油的責任。尤其在南海地區(qū),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近千口油井,如果不加快腳步,寶藏流失是難以承擔的責任。”
近幾年,我國在海洋石油開采裝備技術上的突破也為中海油增添了信心。李浩在接受《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采訪時表示,深海戰(zhàn)略,裝備先行。海洋工程裝備是深海戰(zhàn)略的基礎,主要包括鉆井平臺、采油平臺、輔助設備三大類。中國目前在采油平臺技術方面基本與全球水平相當。上述3000米深水鋪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以及今年2月底出塢的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的相繼建成,填補了中國在深水裝備領域的空白,使中國躋身于世界深海油氣田開發(fā)的行列。
后顧之憂
雖然各國在深海采油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就目前的采油技術而言,深海采油在全世界都是難題。李浩指出:“超過1000米的深水,技術人員和工人是無法下去的,全靠機器人操作,這使得采油時難以準確掌握海底的具體情況,如地質構造和油氣壓力等。”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也表示:“整體來看,中國淺海開采石油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現(xiàn)在完全可以自主開發(fā),而目前深海采油的技術僅僅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雖然中海油在裝備上取得了與全球水平相當的技術,但是在勘探、開采技術上仍比較落后,我國在海洋石油開采上依然處于與技術先進的國際石油企業(yè)合作開發(fā)的階段。”
總體來說,海洋工程裝備的第一陣營主要是歐美公司,壟斷著開發(fā)設計、工程總包和關鍵配套設備的供貨;第二陣營是韓國和新加坡,在總裝制造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國只能制造一些低端產品,屬于第三陣營。
某業(yè)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家公司具備獨立在深海采油的技術實力。因為除了裝備之外,中國油企在深海采油的技術上還需要國外企業(yè)的支持。
此外,不久前發(fā)生的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也提醒石油企業(yè),在進行深海采油作業(yè)時一定要注意防范風險,一旦發(fā)生此類事件,必須要有技術上的相應準備。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對媒體表示,從目前的技術水平看,如果嚴格按照設計和正常的工藝流程操作,發(fā)生這么大事故的概率原本非常微小。但不得不承認,由于技術所限,一旦這類事故在1000米至2000米的深水區(qū)發(fā)生,目前全球還沒有成熟的技術可以迅速應對。
他認為,從長遠看,嚴格遵循深海采油的技術操作規(guī)范是杜絕此類事件發(fā)生的最本質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油氣價格的走高,全球深水油氣田開發(fā)正步入新的高潮。周守為指出,近10年來,全球超過1億噸儲量的重大油氣發(fā)現(xiàn)60%以上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在深海。
業(yè)內專家認為,在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中,石油是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深海采油對我國石油資源的接替以及經濟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不應因為漏油事故的發(fā)生,就否定或停止深海采油。而應在深海采油的同時,注意規(guī)避風險、提高事故處理能力。
提及對深海采油風險的防范,宋亮建議,在深海油井勘探、鉆井以及油井封堵等環(huán)節(jié)的相關技術必須是已經開發(fā)成熟的,并獲得相關部門的認可后才能讓企業(yè)上馬。此次BP漏油事件最大的教訓是沒有解決對漏油處進行封堵的技術,在上述技術尚未解決前,切勿盲目進行油井開發(fā)。
另外,企業(yè)需要建立漏油防范、應急預案以從內部加強對漏油事件的防范。當漏油時,相應的應急預案的啟動,可以將漏油事故的損失降到最低,并有效地阻止負面影響蔓延。
從長遠看,全國甚至相鄰海域周邊國家建立共同的防止溢油污染的搶救體系,一旦事故發(fā)生,能夠迅速應急,將影響降至最低。同時,政府需要建立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并明確規(guī)定漏油造成的事故責任、損失賠付等問題,這樣有助于對企業(yè)進行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