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創新中釋放發展潛力
從大慶煉化聚合物擴能工程看石化裝備如何攀登國產化高峰
2006年起,我國加大了對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資金支持力度,伴隨著“十一五”規劃6套煉油、8套乙烯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特別是石化產業、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出臺,我國石化重大裝備國產化的步伐加快,但高端石化裝備的進口依賴癥并沒有得到根本緩解。
石化裝備如何攀登國產化技術高峰?中國石油大慶煉化公司聚合物工程算個成功范例,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擴能建設離不開高科技
隨著大慶油田三次采油技術日臻成熟,高品質的聚丙烯酰胺系列產品需求劇增,大慶煉化公司在吸收、消化、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研發出符合油田三次采油所需高品質的聚丙烯酰胺系列產品。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擴能建設離不開高科技。由于國內尚沒有如此大規模的丙烯酰胺生產工藝技術,加之當初公司丙烯酰胺在做技術引進時,日方以總承包的方式沒有為我們提供成套的工藝,且經過十幾年的運行改造,裝置的許多情況都因調整發生了改變,沒有可供借鑒的工藝技術、沒有可供利用的現成設備、沒有可供參考的設計圖紙……
如何保證國產化順利實施?大慶煉化科技工作者自加壓力、開動腦筋,向世界先進技術發起一次高難度、高尖端、高水平的“三高”沖鋒。不僅依靠自主創新編制完成了《5萬噸/年丙烯酰胺裝置工藝技術包》,還配套創新集成了包括技術開發、工程化實施、生產運行控制等內容的5萬噸/年丙烯酰胺成套工業化技術,并在已建成正運行的抗鹽聚丙烯酰胺裝置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了《5.2萬噸/年抗鹽聚丙烯酰胺裝置工藝技術包》,經集團公司專家鑒定,化學法生產丙烯酰胺生產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為了打好這場高科技的新會戰,大慶煉化還提出了“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互結合、理論研究和現場實際相互結合、單項技術與集成創新相互結合、橫向設計與縱向架構相互結合”的“四相互”戰術打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擴能項目裝置成套生產技術國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