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6日晚18時10分大連新港發生輸油管道爆炸以來,污染情況和責任認定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本次事故發生于大連市大孤山新港碼頭的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保稅油庫。資料顯示,該公司保稅油庫一、二期共設20個貯罐,起火主要部位是一期罐區外的外管網和103號罐。目前,103號罐仍冒出滾滾濃煙,消防官兵對罐體的冷卻工作還在進行中。
事發后,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仍未直面公眾。值得關注的是,早在一年前,一份關于該公司出事油庫的環境影響報告,就對可能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進行了預警。
18日下午,一位當地官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區域的安全和消防措施或許遠未達標。
大連港股份公司受累
根據大連安監局負責人的介紹,事發當時,一艘利比里亞籍的30萬噸油輪,拉著委內瑞拉的原油,正在距離罐體1公里外的碼頭進行卸油工作。到發生爆炸時,該油輪已在此卸了3天原油。由于操作不當,引發輸油管線爆炸,并導致原油泄漏。
7月19日10時,大連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大連公安局副局長寧民稱,自爆炸發生以來,共投入7200多名警力,消防車輛1200多輛,共消耗泡沫消火劑933.7噸,使用了4200多噸的水泥和沙子。這些數據從側面反映了此次事故的嚴重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爆炸引發的原油泄漏,通過地下排洪管道直接進入黃海,在海洋上面形成了一層厚厚的油污,污染面積已擴展到100多平方公里。
對于公眾最關心的爆炸發生原因,目前尚未形成定論。據悉,事故調查組正在進行技術分析和調查取證。
資料顯示,事發地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保稅油庫是經海關批準設立的,專門存放已經入境但尚未辦理報關、納稅手續的海上進口原油的儲存場所。該油庫是由大連國際事業公司控股、大連港股份有限公司參股 (分別持股80%、20%)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并在大連保稅區注冊。
大連保稅油庫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大連新港的港口優勢,向大連石化、西太平洋石化等石化企業提供穩定、均衡的進口油源,同時向環渤海經濟區域的石化企業提供中轉服務,另外根據市場需求及油價等情況適時向韓國、日本轉口。
19日,大連港股份有限公司(02880,HK)發布公告稱,事故發生后,集團部分配套設施包括部分管線及控制系統受到損傷,帶來的損失程度和對生產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