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國際能源署(IEA)攜最新能源報告在北京發布時,再次遭到了中國能源官員的“炮轟”。
這好像已經形成了傳統,近幾年,每次IEA帶著其新鮮出爐的能源報告來到中國,幾乎總無法從中國的能源主管部門處得到多少“好臉色”。
2007年,當剛剛上任的IEA總干事田中伸男帶著旗艦刊物《世界能源展望2007》來到中國時,在發布會現場,國家能源辦(其時,國家能源局還未成立,記者注)的王思強副司長便從“眼光、數據和研究方法”三個方面對那份以中國作為主要研究國度的報告提出了質疑。
去年,IEA在北京發布其首份中英文報告《中國潔凈煤戰略》時,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長方君實也在發布會現場公開對該報告提出了“商榷”。
數據不夠全面
IEA15日帶到中國來的是其旗下三大旗艦刊物之一的《能源科技展望2010》(下稱《展望》)。這份長達700多頁的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世界的低碳能源科技革命已經初顯端倪。
《展望》還第一次包含了對歐洲、美國、中國和印度的獨立分析,并分別給出基準情景和藍圖(Blue Map)情景(相當于低碳情景,記者注),演示到2050年期間,各地可能的能源消費態勢。
按照慣例,中國的能源官員在IEA發布《展望》前發表觀點。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在客氣地感謝了IEA的努力后,率先“發難”,他認為,IEA的報告在具體數據上還不夠全面,特別是對中方這些年所做的大量工作描述得不夠全面。
周喜安補充說,中國的水電裝機規模、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推廣面積以及風電的每年實際增加量均位于世界第一,中國已經在新能源的發展上超過美國,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