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海油海上采油平臺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07-07 中國經濟周刊 關注度:0]
摘要: 直升機在濕漉漉的云團下起飛,深圳的高大樓群很快變成俯瞰中的小方塊和小點。直升機沿東南海岸線飛了一會兒,然后一個折轉向南,在3000米高度上平穩地向南海深處飛去。
80分鐘后,直升機降低高度到云下,過了一會兒,就看見舷窗外遠處海...
直升機在濕漉漉的云團下起飛,深圳的高大樓群很快變成俯瞰中的小方塊和小點。直升機沿東南海岸線飛了一會兒,然后一個折轉向南,在3000米高度上平穩地向南海深處飛去。
80分鐘后,直升機降低高度到云下,過了一會兒,就看見舷窗外遠處海面上矗立著一座采油平臺。還沒來得及細細打量,直升機就在平臺上降落了。
這就是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油”)深圳分公司的海上主力采油平臺——“南海挑戰”。它位于廣東省海豐縣海岸正南方大約200公里處的大海深處。由于海上采油的高投入、高風險和高技術性,絕少有新聞記者能夠跨海來到海上采油平臺。6月中旬,我有幸得到了這樣的機會。
“南海挑戰”平臺是一個小天地,長寬各70余米,高出海平面30米左右,當初的建造投資約7億美元。這個海域在1987年發現有儲油構造,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打井,1996年投產,當年創下7個技術指標的世界第一,是國內屈指可數的海上浮式生產平臺。這個油田每生產一桶油的綜合成本約在25美元,相當于目前國際油價每桶75美元的1/3。
接待方說,“在海上平臺,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事實上,早在我進入直升機出發時,就已經全副武裝——頭戴安全帽,身著棉織的連體工作服,腳蹬厚實的防護皮鞋。這一切都是為了安全,而且在剛剛降落到平臺時,我們再次被安排接受安全員的告知,主要是防火、防靜電、防止一切傷害,采訪進程中必須聽從平臺工作人員的指揮。陪同記者來到平臺的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副總經理楊云說:“今年以來,分公司已經150萬個工時未發生一次可記錄傷害事故。”
這個海上平臺定編130人,分成兩班,每天各連續工作12小時。平臺上的員工一個工作周期為4周28天,然后上岸休息28天,周而復始。他們的工作強度相當大。初夏多云天氣,我身著連體工作服在平臺上走了幾個來回就出了幾次汗水,如果烈日當空,體力消耗不言而喻。而且,平臺員工除了工作,還必須忍受海上作業特有的孤寂。為了防止事故,平臺上嚴禁飲酒,嚴禁釣魚。吸煙則被限制到極小的范圍里,整個平臺上只有會議室和一間小小的“吸煙室”,安裝有特制的點煙器。
好在平臺上的生活設施不錯:在平臺上,每2至4名員工住一個帶有衛生間的房間,室內衛生打掃和工作服洗滌由專人負責。平臺員工自己說,平臺上的住宿達到3星級賓館水平。
我們乘坐直升機降落時天氣多云,上了平臺沒多一會兒,海上就風雨大作。接待方安排我們先吃午餐。從平臺到食堂沒走幾步,衣服就被完全打濕,只得換了一套。
食堂伙食也很好,日常午餐有牛排、比薩餅、鱈魚、排骨、時令蔬菜(個別時候遇風浪可能供應不足),餐后有新鮮水果。這里的美味佳肴比陸上的深圳分公司總部食堂高出許多。
餐后再上平臺,雨云漸遠,天海相連一色,自然力的巨大使人震撼。同樣令人感慨的是,這里的生產理念和過去相比已經深刻改變,人的價值高于一切,各項工種專業化,水下作業全部由機器人[37.96 -0.45%]執行。如遇臺風,平臺作業暫停,員工用直升機撤到岸上,待臺風過后再上平臺恢復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