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在漏油旋渦中越卷越深。甚至有傳聞稱,由于漏油事件,BP面臨巨額賠償的同時,將有可能被殼牌、中石油等其他石油公司收購。華爾街甚至有傳聞稱,BP將申請破產。
管理僵化、風險失控、機構臃腫……一系列的事件對中國能源企業具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
管理僵化
中石化,是與BP接觸最多的中國能源企業之一。
由于中國政策規定,外資不能單獨進入中國零售市場,必須尋找中國的合作伙伴,因此BP最先找到了中石化。“我們采取了以市場換資金的辦法與BP合作,其中在江蘇省內和BP合作建了100多個加油站。”上海石油公司高層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除此之外,中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還與BP合作建設了賽科工業區,主要進行石油下游制品的加工。
“從進入中國市場以來,BP一直在以高薪的方式,從國內各大石油公司挖人,這些人員在進入BP之前,都要進行一番‘洗腦’。”據上述上海石油公司高層介紹,這種“洗腦”的過程其實可以看做是一種“格式化”。
“BP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管理辦法,每個人的工作行為,都能夠在這套管理辦法上找到操作規范,”江蘇石化高層也同意上述說法,此間,他也有不少同事跳槽到了BP,“上到管理者,下到加油站的一線加油工人,入職前都要接受BP的嚴格培訓,在中石化和殼牌這種入職培訓需要4天左右時間,而在BP則是7天。”
除了培訓嚴格外,BP對員工的管理也相當嚴密。“我曾經參觀過賽科工業區,在那里所有人員進入工業區,都要處于嚴格的監控之中,”上海石油公司人士說,當他走進監控室,看到的是整整一面墻的監控屏幕。而BP的工作人員還向他們回放了他們剛進工業區時的跟蹤錄像。
“在國家對加油站系統的考核中,BP的加油設備的準確度是最高的,故障率最低。”江蘇石化人士向記者坦承。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在BP不斷追求管理精準和設備精準的過程中,“人”的因素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一切工作都有跡可循,工作人員只是這些眾多管理規范的執行者,這讓他們的管理極為僵化。”在該人士看來,規范化的管理可以減少故障的發生,但是一旦發生意外,BP的管理架構則缺少靈活性,并不懂得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