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石油產量逐漸達到峰值,業內對后石油時代的到來擔憂從未停止。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曹湘洪呼吁,我國煉油工業的盲目擴張狀態需要引起重視,未來5年將可能每年過剩2.5億噸。
后石油時代或就在眼前
世界石油產量達到高峰之日就是后石油時代到來之時。但峰值什么時候會到來成為當今世界石油地質學家和石油經濟學家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即便是按最樂觀的估計,世界石油產量也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
曹湘洪表示,從全球石油勘探的形式看,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新發現的油田數量不斷減少、規模也在不斷減小。而且勘探開發難度也越來越大,近幾年新的石油發現大都在海上而且在深海。全球90%的油田進入成熟時期,一大批油田的產量經歷高峰后在不斷下降。
我國石油資源的未來狀況同樣不容樂觀,據預測,我國常規石油可采資源量為212億噸,到目前探明率為39%,勘探方面還處在中等成熟階段,我國未來20—25年平均每年可新增可采儲量1.8—2.0億噸,但探明儲量的品位在不斷下降,低滲、超低滲、超稠油儲量所占比重加大,已開發油田總體上已進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階段。
“從長遠看,石油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后石油時代的煉油工業面臨資源和價格的挑戰不可避免”,曹湘洪說。其力證是,2008年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失衡、投機基金炒作、產油國地緣政治不穩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國際油價曾升高到147美元/桶,創下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