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工裝備產業的薄弱之處,一是研發能力較弱、設計人才缺乏;二是核心設備進口依賴度高,嚴重影響建造進度
發展海工裝備一定要走專業化道路,整個行業需有一個長遠戰略,不能成為船廠面對危機的臨時應對之舉
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貿易萎縮,極大地打擊了高度依賴外需的中國造船業。雖然今年以來新船成交量逐月上升,但聚集了大量船東的歐洲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再度引起了業界對全球船市復蘇的疑慮。
而面向海洋資源開發而生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被視作引領造船業從“紅海”駛向“藍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船市復蘇尚遠
由于造船業和國際貿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今年以來隨著我國出口的大幅反彈,新船訂單市場也擺脫了去年年初時的凍結狀態。
但并不意味著中國造船業已走出低谷。中銀國際研究員許民樂認為,造船業是典型的長周期行業,其復蘇要滯后于宏觀經濟。在目前世界經濟動蕩的大背景下,造船業談復蘇距離尚遠。
此外,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報告顯示,在目前我國的新船訂單構成中,附加值較低的散貨船比例高達90%,且中小型散貨船居多。而韓國船廠新承接的主要是油輪和大型散貨船,同時其憑借技術優勢,幾乎囊括了全球主要的海洋工程裝備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