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領域相對開放的下游產業與幾乎是絕對壟斷的上游產業形成鮮明對比,“新36條”拿傳統壟斷勢力最為強大的油氣“開刀”,無疑是一種魄力。
是投資利潤豐厚的上游勘探開發,還是投資回報穩定的中游管道建設運營,民營資本已經能自由選擇了嗎?有錢就能參股投資、分享收益了嗎?民營投資油氣的大門是敞開了還是半遮半掩甚至是“玻璃門”?答案似乎不那么簡單。
勘探開采“玻璃門”
“油氣很多領域里政策從來也沒有說過不準民營資本進入。”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世憲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許多時候是民營資本自身資金規模、技術能力等水平達不到、無法進入,或者對現有的投資回報不滿意,所以不愿進入。
諸多接受中國證券報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達的一致的看法:民營資本希望進入的是利潤豐厚的油氣上游領域。但分析人士稱,政策即使在油氣勘探開采上游沒有對民營資本豎起墻圍,也并不意味著民營資本真的可以自由進出,至于呼吁放開原油進口權給民營企業,更會直接觸及石油公司的壟斷利潤,難上加難。
首先,國內已開發和有潛力的油氣區塊已經劃分完畢,民營資本已經不可能再拿到適合勘探開采的區塊。其次,民營資本沒有足夠的技術水平和資金實力投入風險勘探和開采。“民營資本的特點是資本充足,但對涉獵有關行業的技術并不成熟。”央企中聯煤層氣公司經營管理部副主任張政和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
由此形成的結果是,目前民營資本在上游的參與主要是油田服務領域,而非直接進行勘探開采,在勘探開采領域可能存在“玻璃門”。
記者注意到,根據準油股份IPO招股書,公司的前身準油技術是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準東采油廠主輔分離改制而來,公司的管理層以前是準油技術的職工。這種與石油公司千絲萬縷的聯系,自然有助于剝離后繼續獲得石油公司的一些相關業務。
“如果沒有任何的背景,民營資本想要涉足油氣特別是勘探開發以及服務領域,即使是石油公司自己放棄開發的區塊,也太難了。”一位能源行業浮沉多年的老專家頻頻搖頭。
張政和還指出,民營企業如果要參與油氣勘探開采,需要到工商部門申請擴充經營范圍,如何審核其資質,也就是市場準入條件,現在還是個問題。
中國能源網首席技術總監韓曉平曾對記者表示,中國天然氣產業壟斷發展了30年,產量和消費量還不到1000億立方米,只能說明石油公司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發展天然氣產業的積極性不會高于發展石油產業。
“鼓勵民營資本參股,有點一廂情愿,國有企業缺乏回報意識,但在開放的市場中還是現實的。”韓曉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