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能過剩 石化雙雄為何還"外購"成品油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05-11 第一財經日報 關注度:0]
摘要: 近日,中國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下稱河南分公司)下屬的安陽石油分公司外部采購的一批油品爆出了質量門問題。
安陽分公司部分職工在尚未得出質量檢驗報告時,就擅自把產品拿到加油站銷售,導致上千輛轎車就地趴下。在隨后的專家檢驗報告中顯示...
近日,中國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下稱“河南分公司”)下屬的安陽石油分公司外部采購的一批油品爆出了質量門問題。
安陽分公司部分職工在尚未得出質量檢驗報告時,就擅自把產品拿到加油站銷售,導致上千輛轎車“就地趴下”。在隨后的專家檢驗報告中顯示,其添加劑中的錳及溶劑洗膠質等物質的含量超過了國家標準。
中石化、中石油等都是國內最大的煉油企業,為什么它們還要在國內成品油仍處于過剩的狀態下從其他渠道外部采購成品油?
盡管中石化20多家煉廠中至少20%以上都是千萬級的大煉廠,資源看上去應該很充足,但中石化的各煉廠資源并不一定就地消化,因此需要外購。
中石化茂名煉化一位管理層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茂名的成品油會分別通過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西南成品油管道直接送往廣西、云南和貴州等地。中國加油站網分析師黃順敬也對本報記者說,比如在四川當地,中石化的成品油銷售企業沒有油了,也會從中石油那邊調配油品。
河南分公司2009年要從外部采購大約15%的產品,再賣到中石化在豫的2400多座加油站。
外購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由于國有煉廠的定期檢修、煉廠的調入能力不足而導致的。比如在河南,鐵路和管道運輸分別支撐了當地44%和45%的運力,剩余資源通過公路運入。一旦鐵路資源緊張,企業必須要直接在市場上,或其他地方煉廠采購才行。
黃順敬也表示,從地方煉廠以及市場上采購油品也能促進整體市場的和諧與穩定。如前兩年資源緊張時,石油巨頭就專門委托一些地方煉廠制造成品油。
當然,事情的另一面就容易造成兩巨頭提價、地煉也跟隨提價的這種油價操縱。“地煉也不會在市場價格走高期間故意地大幅降低身價,他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要在合適的時機,定一個合適的高價,從而實現較好的利潤。”黃順敬說。
從地方煉廠做外購也有另一個明顯優勢,就是能獲得更好的利潤。
中石化、中石油分布在各地方省市的成品油銷售公司雖然能夠獲得兩大巨頭下屬煉廠的成品油,但要執行當地大區(如華東、華南、華中)的分配價,這個叫做“大區調撥價”。
大區調撥價往往要比市場的價格更高一些。因為在市場上銷售的成品油價會以地方、其他小型國有煉廠的成品油為主。
4月15日國家調完價后,天津、河北、浙江及江蘇等地的0號柴油大區調撥價大約是6900元/噸、90號汽油的大區調撥價是7645元到7665元/噸,分別比當時山東地煉的汽、柴油報價要便宜200元到400元不等。
“一些外購油品雖便宜,但相比中石化的正規煉廠產品還是有出入的。”黃順敬指出,有些采自地方煉廠的油品還要做二次加工,因此中石化應該加強對于外部采購油品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