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油品市場已經逐漸由賣方轉變為買方,2010年這種買方市場現象將會更加突出。”卓創資訊分析師齊玉芹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2010年約將有7800萬噸一次性產能的增加,而后期伴隨著煉廠的不斷擴能以及新建煉廠的誕生,預計將還會有2.33億噸的一次性產能的增加。
卓創資訊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成品油表觀消費量預計為2.21億噸左右,產量2.27億噸左右,實際過剩產能近600萬噸。未來5年中國煉油能力將保持高速增長,2013年全國將形成20個以上千萬噸級煉油基地、11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預計到2015年,全國煉油能力將達7.5億噸規模,屆時中國煉油能力與實際需求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過剩產能或達2.2億噸。
形勢利好拉動需求
隨著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效應顯現,石油石化產品需求逐漸恢復。2009年四季度,國內成品油需求趨于活躍,11—12月成品油表觀消費量同比均為正增長。全年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為2.07億噸,比上年增長1.4%。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研究所主任工程師戴家權預計,在2010到2015年,中國經濟將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從而拉動石油需求較快增長。預計未來五年石油需求平均增長4.9%,2015年的需求量將達到5.3億噸左右。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研究所副所長柯曉明在第十一屆中國石油商貿大會上指出,國內政策相對平穩,國內相關行業持續發展,定價機制逐步完善,市場因素作用加大;汽車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推動汽柴油需求走強;上海世博會拉動華東航油市場增長。這些因素將推動2010年國內石油市場供需形勢總體向好。
“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加強了與國際油價的聯動性,提高了煉廠的利潤。煉廠利潤的保證使得煉油企業更加熱衷于進行改造擴能,這可以從改擴建項目中得到證實。”柯曉明認為,按照規劃,2011年我國將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地區建成3到4個2000萬噸級煉油、200萬噸級乙烯生產基地,2013年全國將形成20個以上千萬噸級煉油基地、11個百萬噸級乙烯基地。
不僅如此,對煉油利潤增長態勢的樂觀情緒,使各煉油企業紛紛保持了較高產能負荷率。“兩會”期間,來自中國石化的兩家煉油企業負責人不約而同地表示,將提高各自的原油加工量。其中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將創紀錄地實現1070萬噸/年加工能力的目標,中國石化金陵石化則將實現滿負荷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