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五國暗謀“瓜分”北極油氣 多方強烈不滿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10-04-09 人民網 關注度:0]
摘要: 3月29日,環北極圈五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和挪威的外交部長低調飛赴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小城切爾西,參加在這里舉行的一次有關北極油氣開發的閉門會議。因為參與人數很少,并且沒有對外宣傳,媒體對這次會議的報道很少。外界猜疑這是一場有關...
3月29日,環北極圈五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和挪威的外交部長低調飛赴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小城切爾西,參加在這里舉行的一次有關北極油氣開發的閉門會議。因為參與人數很少,并且沒有對外宣傳,媒體對這次會議的報道很少。外界猜疑這是一場有關“瓜分”北極油氣資源的密會。瑞典等環北極國家因未獲邀參加,紛紛表達了強烈不滿。
會議召開前,組織方曾發布過一個簡短的新聞通稿,其內容顯示這次會議的議題是“加強北極油氣開發的合作”,但是同為環北極國 家的瑞典、冰島和芬蘭卻連參會邀請函都沒有收到。按照國際慣例理應出席的區域性政府間機構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同樣被隔離在會場之外。從法新社等外媒披露出的信息看,雖然具體的細節外界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次會議的分歧大于共識,與會各方都在重申各自在北極地區的能源利益,似乎有些“軍事研討會”的意味。
北極地區雖然氣候條件惡劣,但卻是一塊油氣寶地。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保守估計,北極擁有的石油和天然氣約占全球未開發油氣總量的22%,其中天然氣約占30%、石油13%、天然氣水合物20%。僅以石油為例,北極地區未開采的石油總量預計多達900億桶。
近些年來,隨著世界各國不同程度地顯現出能源問題,擁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北極地區逐漸由過去單純的“科考目的地”演變為“能源紛爭之地”。而北極地區主權界定標準的缺失更是讓寒冷的北極越來越“熱”。1961年生效的《南極條約》曾成功凍結了各國對南極主權的爭奪,但是地球另一端的北極至今沒有類似的約束性條約。最近幾年,世界各國、尤其是環北極八國在這里的明爭暗斗愈演愈烈,紛紛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甚至“創造”證據,證明自己擁有北極地區的主權。
2007年,俄羅斯探險家曾乘坐一艘小型潛艇潛入北冰洋海底,用一只機械手臂把一面俄羅斯國旗插在深度達4261米處的海床上,以此宣示俄羅斯對北冰洋海底原油和天然氣的擁有權。這一事件瞬間喚醒了其他國家的“奪權意識”,加拿大政府在“插旗”事件后立刻啟動了為期10天的“北極主權行動”,總理哈珀甚至開始了任內的第三次北極之旅,向全世界宣布了加拿大在北極建立軍事學校的計劃以及軍方的深水港選址事宜。
美國人對北極的重視更是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1983年,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簽署了一項名為《美國北極政策》的議案,強調“美國在北極地區有著獨特的關鍵性利益”。“插旗事件”之前,美英海軍還曾出動過多艘核潛艇在北冰洋冰蓋下進行聯合作戰演習。其他環北極國家也都在通過軍演等手段顯示其在北極主權問題上的“存在”。據不完全統計,參加此次閉門會議的五個國家目前已在北極地區部署了66艘戰斗級艦艇。無怪乎此前有外媒曾驚呼“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在北極打響”。
加拿大外交部長勞倫斯·坎農在會后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環北極國家擁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有能力管理好北極地區。”這番話聽起來仿佛是一個環北極五國的主權宣言,北極的能源爭奪戰也勢必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