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2月15日刊登題為《石油需求將再度上升》的文章,摘編如下:
前段時間,在世界的注意力都在衰退上時,石油退居后座。隨著經濟增長減速,石油需求連續兩年下降,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第一次。
現在,世界許多國家擺脫了衰退,地緣政治斗爭和能源供應面臨的威脅又回到前臺,預計主要在亞洲和中東的驅動下,石油消費將再度反彈。
不過,這回市場能更好地應對供應壓力。
由于能源消費的減少,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目前擁有每日約600萬桶的閑置生產能力,約為當前需求的7%,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在沙特一個國家。
這樣的緩沖墊應該能使市場避免2003年至2008年間的極端情況:當時,隨著需求增加、供應減少、閑置生產能力降至岌岌可危的每日遠低于200萬桶的水平,價格迅速上漲。
但是,仍然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因素。在許多開發較成熟的地區,包括墨西哥和北海,產量會以多快的速度下降?俄羅斯今年會出人意料地再次增產嗎?歐佩克產油國對市場的管理會有多大成效?而或許最為重要的是,需求的增長會有多快?
在很大程度上,以上許多問題的答案取決于中國和伊拉克這兩個國家接下來會出現什么情況。從需求和供應兩個方面來看,中國和伊拉克將在決定未來10年石油市場的方向上發揮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它們體現出了石油公司、歐佩克產油國和決策者從長遠來看在滿足能源需求和管理全球供應時面臨的挑戰。
油價已經從2008年底金融部門爆發危機時陷入的低谷反彈。自去年夏天開始,油價一直保持在每桶60至80美元之間,這標志著一個高度動蕩的時期內罕見的穩定階段。但經濟疲軟時期油價的這種高水平也體現出了市場的擔心:一旦經濟恢復增長,新供應將又一次難以跟上迅速增加的需求。
法國巴黎銀行在倫敦的高級石油分析師哈里·奇蘭吉里安說:“最大的問題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速度會有多快?”
國際能源機構預計今年的石油日需求量將增至8630萬桶,與去年相比增加140萬桶,增幅為1.7%,這基本抵消了日需求量在2009年和2008年的下降(分別下降130萬桶和30萬桶)。
但預期中的增長不會來自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消費者。對占據全球石油需求60%的工業國來說,節能措施、政府給可再生燃料的補貼和不斷減少的人口意味著石油需求不太可能再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