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油氣合作 基建助推作用顯著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11-26 《中國經濟時報》 關注度:0]
摘要: 中俄油氣管道建設目前正處于建設期,專家認為,管道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將會助推中俄未來在油氣資源領域的合作,預期作用將不可小視。
石油管道開工建設
作為中國油氣進口東北方向的一條戰略要道,中俄石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石...
中俄油氣管道建設目前正處于建設期,專家認為,管道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將會助推中俄未來在油氣資源領域的合作,預期作用將不可小視。
石油管道開工建設
作為中國油氣進口東北方向的一條戰略要道,中俄石油管道起自俄羅斯遠東石油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穿越中國邊境,途經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13個縣市區,止于大慶末站,管道全長1030公里,設計年輸油量1500萬噸,計劃2010年底投產。俄羅斯境內段工程已于今年4月27日開工。中俄石油管道俄羅斯境內段長約63.4公里,黑龍江穿越段長1.5公里,中國境內從漠河至大慶段長965公里。
“中俄石油管道的建設對于未來中俄石油運輸方式的多樣化將起到重要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研究員王曉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俄羅斯有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主要的產油和產氣大國,與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合作將為我國的能源運輸以及儲備提供保證。
管道的建設為運輸方式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王曉明說,國家已經初步形成了西北、東北、西南以及海上運輸四種主要油氣運輸渠道,其中海上運輸風險性高,對馬六甲海峽依賴度也極高,開辟陸路運輸通道對于能源運輸安全是非常有意義的。
據王曉明介紹,我國油氣主要源于中亞地區,而俄羅斯與中亞有著很深淵源,又同時具備豐富的油氣資源。他說:“中俄的油氣合作與中國對中亞的油氣進口一樣,都有著促進進口方式多元化的作用,相比中亞石油以及天然氣進口步伐的加快,中俄雙方應當加快努力,盡快促成在油氣領域的全面合作,以達到雙贏的互利局面。”
此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中俄石油管道最終得以落實是中俄雙方在國際油價下跌的背景下作出的理性選擇,其效果是雙贏的。
她說:“俄羅斯作為能源出口大國,正面臨著出口多元化的問題;而中國作為石油消費大國,大部分石油進口通過馬六甲海峽,海上運輸面臨的壓力和風險很大,陸上管道運輸有利于石油供應穩定性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