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競爭 爭取主動權刻不容緩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11-24 中國石化新聞網 關注度:0]
摘要: 奧巴馬訪華一個重要的議程就是簽署能源協(xié)議,這是奧巴馬能源新政在外交領域的延伸。新能源、低碳經濟既是中美兩國利益的匯合點,也是利益的沖突點。事實上,從“重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是全球未來發(fā)展的總趨勢。
當前,一場沒有硝煙的全...
奧巴馬訪華一個重要的議程就是簽署能源協(xié)議,這是奧巴馬能源新政在外交領域的延伸。新能源、低碳經濟既是中美兩國利益的匯合點,也是利益的沖突點。事實上,從“重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是全球未來發(fā)展的總趨勢。
當前,一場沒有硝煙的全球“綠色戰(zhàn)役”已經打響,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經濟轉軌國家、發(fā)展中大國,或是中小國家,都將圍繞為全球氣候變化承擔的責任與義務,而產生新的沖突與博弈。中國如何通過既能實現經濟增長與碳基能源消耗脫鉤,又能實現綠色復蘇的低碳經濟,邁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轉型之路,是未來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
當前碳排放權的“準金融屬性”已日益突顯,并成為繼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價值符號。隨著碳交易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碳貨幣化程度越來越高,碳排放權進一步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發(fā)達國家為此都在厲兵秣馬,圍繞碳減排權,試圖構建碳交易貨幣,以及包括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為支撐的碳金融體系。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四個:歐盟排放權交易制(EUETS)、英國排放權交易制(ETG)、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以及澳洲國家信托(NSW),全為發(fā)達國家所主導。在發(fā)展碳金融方面,渣打銀行、美國銀行、匯豐銀行等歐美金融機構都有創(chuàng)新試驗。新興市場機構也不甘落后,如韓國光州銀行推出了“碳銀行”計劃,嘗試將居民節(jié)約下來的能源折合成可用于日常消費的積分。
中國盡管有極其豐富和極具有潛力的碳減排資源和碳減排市場,但是碳資本與碳金融的發(fā)展極為落后,目前僅在“綠色信貸”方面有所進展,不僅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場所和碳交易平臺,更沒有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chuàng)新產品以及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
近期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ERI)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的構想是,通過調整產業(yè)結構,提高各經濟部門的效率,促進中國未來發(fā)展低碳經濟的戰(zhàn)略。報告以能源需求情景為基礎,對未來中國低碳經濟作了三種情景的模擬。第一種,不改變當前趨勢,到2050年,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達近130億噸;第二種是“低碳情景”,年排放量減少到近90億噸;第三種是“強化低碳情景”,年排放量在2025年前后見頂,到2050年時減少到50億噸,將單位GDP能耗降低75%至85%。另外從能源構成上也將發(fā)生深刻變化。在中期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比重將會增加,到2030年,50%的發(fā)電量將來自低碳能源。到2050年,新增發(fā)電量將全部來自低碳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