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顯示,自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石化產業振興調整規劃》后,具體細則和配套措施仍在緊鑼密鼓地修定中,將擇機推出。
規劃承受多少期待
“中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之時出臺了石化等十大行業的振興規劃,十分及時,對石化企業度過困難有極大幫助。”日前,特殊化工產品的制造商富樂公司總裁暨首席執行官MicheleVolpi表示,目前來看,雖然金融危機對石化行業造成的影響尚難以作出具體評估,但中國政府的石化產業振興規劃仍讓業內看到了希望。MicheleVolpi告訴記者:“我們絕不會在此時裁員,相反,富樂公司要承擔起責任,增加在中國的投資。”據了解,富樂公司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全新亞太區域技術中心已正式啟動,并將在今年建設新化工廠。
“外國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直接投資這些行業的合資企業或者外商獨資企業來參與這一計劃。”雷曼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李劍剛表示,隨著中國針對10個主要行業采取的調整與振興規劃,以及中國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在這些政府鼓勵扶持的行業中將會有許多新型企業產生。
“石化細則將更多地細化此前的六大原則,應該不會有太多的突破,它主要是為‘十二五’規劃的出臺在做準備。”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石化規劃細則出臺,并不能立即對企業應對時下的金融危機產生效果,但它規劃著石化產業的遠景。
儲備是重點
“石油儲備政策將會出臺。”林伯強認為。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已建成一期4個原油戰略儲備基地,并開始儲油,二期8個儲備基地也在啟動之中。在目前國際石油價格在40美元/桶的大好形勢之下,只要石化細則關于石油儲備的優惠配套政策一出臺,將極大地推動我國石油儲備發展。
“現在確實是石油儲備的大好時機。”林伯強表示,“現在一桶40美元,以后將會翻不止一倍。”他認為,由于中石油和中石化有著最大的儲備資源,因此這兩大石化巨頭將是石油儲備細則出臺后的最大受益者。
除了兩巨頭,民營油企也看到了希望。日前,中國工商聯合會石油流通專業委員會會長趙友山表示,在向國家發改委建議將民營油企閑置油庫納入成品油儲備時,已有6家儲備能力在20萬噸以上的地方煉油企業成為第一批獲得推薦的企業,總儲量大約230萬噸。“儲油于民”正在變為現實。
煉油整合在所難免
隨著石化產業規劃的出臺,一場由兩大巨頭主演的并購大戲勢必上演,許多地方煉油企業將面臨一場生死大戰。今年兩會期間,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在小型煉廠被淘汰或被大煉油企業兼并下,中國的煉油產業將進行新一輪的整合。
在石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控制總量、淘汰落后產能,停止審批單純擴大產能的焦炭、電石等煤化工項目,堅決遏制煤化工盲目發展勢頭。石化產業整合,勢必引起一場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與我國眾多地方煉油企業之間的“收購與反收購戰”。
據了解,在山東,目前中海油已在整合旗下在東營、濰坊等城市的小型煉廠;中化集團收購了濟南的部分小型煉廠,中石油正與山東濱州的煉廠展開洽談。不可否認,有許多地方煉油企業,由于在近年深受原油資源的限制,特別是在高油價的情況下,其油源幾乎完全看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巨頭臉色,處境艱難。現在石油巨頭欲拉其入伙,對這些小型地方煉油企業來說,未必不是一種解脫的辦法。
不過,也有一些地方煉油企業表示,不愿意將“辛辛苦苦”建立的企業拱手予人,更不愿意就此失去中國這個最大能源消費市場。
“做強做大是國家的既定戰略,未來中國煉油產業的規模化勢在必行。”一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新政策的出臺,實力偏弱的小煉廠必將被新的市場環境所淘汰。而此前曾經一哄而上的煤化工項目,也注定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