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評論:油氣供應國必須提高透明度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1-22 FT中文網 關注度:0]
摘要: 許多評論家把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天然氣之爭看做天然氣價格上的分歧。但據絕對權威、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在1月8日的講話稱:“[烏克蘭人]目前竭力爭取的不是天然氣價格,而是作為這樣或那樣的中間人的機...
許多評論家把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天然氣之爭看做天然氣價格上的分歧。但據絕對權威、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在1月8日的講話稱:“[烏克蘭人]目前竭力爭取的不是天然氣價格,而是作為這樣或那樣的中間人的機會,從中獲取紅利進而中飽私囊。”烏克蘭總理尤利婭•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也曾對烏克蘭“高層政要”的動機做過類似的評論。
譴責的矛頭直指歐盟更深層的問題:不透明與石油天然氣供應安全威脅之間的關系。從西非開始,然后橫貫中東,繼而在前蘇聯逡巡,歐洲尋求能源之旅貫穿了一系列國家。
過去,很多歐洲政策制定者似乎假定??或許仍然這樣假定,無論這些國家的治理多么腐敗,無論其財務有多么不透明,歐洲還是可以指望他們提供能源。非洲的內戰以及中亞笨拙的專制統治幾乎不曾中斷石油天然氣的流動。
但俄烏天然氣爭端顯示,這個假設是不明智。缺乏更高的透明度,就無法理解交易是如何構建的,誰真正控制著能源的流動,誰在獲取豐厚利益。這些問題不搞清楚,就不可能理解供應中斷的風險。
盡管普金先生沒有點名,但2004年中開始,天然氣交易的這個“中間人”,就是神秘的俄烏能源(RosUkrEnergo)。俄烏能源總部設在瑞士,一半股權屬于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另兩位烏克蘭持股人一直身份不明,直到全球見證(Global Witness)在2006年4月對其中一人產生興趣,此人便是商人德米特里•菲爾塔什(Dmitry Firtash)。
俄烏能源與兩個主權國家俄羅斯和烏克蘭達成協議,但烏克蘭不是股東。該公司報告的稅后利潤是每年近8億美元(合6.1億歐元,5.5億英鎊),盡管至今尚不清楚,為何俄烏能源的天然氣交易不能由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來完成。
這一點值得強調:俄烏能源橫跨通往歐盟的最具戰略意義、同時也是最有利可圖的能源供應線上,但對它的行為卻很少披露,在將近兩年時間內,甚至不知道所有股東的姓名。
透明度問題絕不僅限于烏克蘭。尼日利亞擁有大量石油天然氣。2008年9月,歐盟委員會向尼日利亞提供財政支持,用于修建一條穿越撒哈拉沙漠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然而,尼日利亞同樣高度不透明,盡管近期實行了改革,但毋庸置疑,腐敗仍是尼日爾三角洲發生流血叛亂,并影響到石油出口的一個原因。這種風險在非洲和亞洲其它動蕩國家也不會低到哪里去。
那么,出路何在?歐盟有各種稟賦,如果使用得當,或許可以給為其提供能源的國家施加一些影響。歐洲是個巨大的市場,是商業融資和開發援助的源泉,甚至更巧妙地說,是那些政治根基不穩的海外政府合法性的源泉。
作為歐洲人,我們需要知道,誰為我們提供石油和天然氣。我們需要知道,誰擁有這些公司,是什么使他們有資格扮演它們在扮演的角色。我們需要知道,他們是如何給能源定價的,支付多少收入。我們需要得到保證,他們必須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跟我們談合同。
因此,歐盟應運用其監管權力,保證在其能源市場交易、利用其金融體系,或在其證券市場融資的公司,服從嚴格的信息披露要求。某些歐洲銀行為灰色利益和不透明的資金流動提供庇護的時間太長了。
歐盟還可通過對能源供應國提供援助和專業技術的方式施加壓力,要求其提高透明度。畢竟,歐盟是全球最大的援助資助人。如果歐盟希望得到可靠的供應保證,除了堅持俄羅斯、烏克蘭和其它供應國達到基本的國際治理標準,并保證能源交易接受公開審查之外,沒有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