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油氣資源:世界各國能源爭奪的新陣地
[加入收藏][字號:大 中 小]
[時間:2009-01-09 資源網 關注度:0]
摘要: 目前,深水和超深水海域的油氣資源,正成為美國、英國、挪威、巴西等國競相開發的熱點。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幾年來,世界諸強對海洋的開發、爭奪和控制的特點已初現端倪,其中的重頭戲就是向深海進軍。這一輪看不見的“深海暗戰”雖似風平浪靜,卻暗藏...
目前,深水和超深水海域的油氣資源,正成為美國、英國、挪威、巴西等國競相開發的熱點。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幾年來,世界諸強對海洋的開發、爭奪和控制的特點已初現端倪,其中的重頭戲就是向深海進軍。這一輪看不見的“深海暗戰”雖似風平浪靜,卻暗藏殺機,并將對未來全球政治格局、軍事戰略和國際關系產生深刻的影響。同時,控制深海對打贏陸戰、空戰,甚至太空戰也將有決定性的意義。許你不知道所消費的石油產品來自哪個油田,但你一定關心今后哪里能為我們提供充足的石油資源,因為這將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極大影響,繼而深刻影響到人們的生活。那么人類的下一桶石油,將來自哪里?
深海已成世界各國能源爭奪的新陣地
古羅馬開始,人類就開始關注海洋這片蔚藍色的水域。為了生存,數個帝國的“藍色圈地”運動幾乎從未停止,然而數十個世紀過去了,海底卻一直沉睡著。當歷史的車輪跨入19世紀,人們才開始把想象的空間延伸到無法觸及的海洋深處。科學家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的“海底圖畫”:4萬千米長的大洋中脊首尾相接,無數金屬硫化物“黑煙囪”堆積成了海底礦床,廣袤的海底盆地分布著大量金屬結殼,那里是人類最后的資源寶庫。資本家看到了財富。深海石油及海底表面各種結核礦物的儲量,足以使地球上的工廠運轉數個世紀。2010年進行商業性開采,或許早已成了一些跨國公司的目標。
軍事家抓住了機遇。誰先搶奪深海,誰就會在未來的海戰中贏得主動,同時對陸地和太空形成強力的威懾和制約。政治家的眼里無疑是權力。占據地球表面積近一半的國際海底區域,是這顆星球上最大的政治地理單元。然而這最后一片“未被占有”的區域,至今只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也許再過幾年,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世界強國對于某些特定地點的深海爭奪,就將成為國際政治的熱點問題。這些具有特別意義的深海海床遍布四大洋,在一些國際戰略家眼中,它們早已被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比如“大國戰略要點”、“未來海底要塞”、“新能源要地”、“科技資源倉庫”,諸如此類。
其實,早有科學家預測,深海,這片迄今為止人類知之最少的“科學盲區”,將成為繼太空之后下一個關系到人類社會發展和政治格局的重要地域。而實際上,或出于政治目的,或著眼經濟利益,或本著科研精神,世界強國早已開始了一場關于奪取未來戰略制高點的深海暗戰。不斷開拓新的疆界,歷來是各國、各民族奪取新的生存發展空間、獲取新的能源、資源、奪取對其他國家軍事戰略優勢的重要途徑。16世紀前后的海洋大開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一些歐洲中小海洋國家抓住了歷史的機遇,它們的艦隊奪取了海洋這個新空間的控制權,徹底打敗了亞太、美洲地區許多歷史悠久的封建帝國,成為全球新霸主。歷史的經驗證明,誰抓住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誰就能踏上富國強民的快車道,更改自己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不利地位。
我國深海油氣資源豐富 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
我國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居世界第四。按照國際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定,我國主張的管轄海域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接近陸地領土面積的1/3。目前,我國的海洋油氣勘探主要是在淺水區(水深400米以內),其可動用的后備石油資源已明顯不足。在我國300多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中,約有360億噸石油資源量,而且大部分蘊藏在中深水海域。還有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紀成為替代能源的“可燃冰”。
其中,我國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氣資源帶之一。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在230億~300億噸之間,號稱全球“第二個波斯灣”。我國近海10個主要含油氣盆地,其面積有97.3萬平方公里,石油、天然氣的潛在資源量分別占全國資源量的26%和27%。
深海油氣開發之難深海石油作業已經被認為是石油工業的一個重要前沿陣地,在墨西哥灣、巴西以及西非等地,深海石油開發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但在我國,由于深海油氣勘探的關鍵技術和設備都比較落后,使得我國的深海油氣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海平面以上的陸地平均高度為840米,而海洋深度的平均值卻高達3730米,其中,1000米~ 3000米的占12.88%,水深在6000米以上的占1.38%,絕大多數是 3000米~6000米水深,它占到海洋面積的73.83%。
而在油氣勘探領域,400米以下水域為常規水深作業,400米~1500 米水深為深水作業,大于150 0米則為超深水作業。與大陸架和陸上勘探鉆井作業相比,深水作業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海上油田的建成成本約為陸上的3~5倍),是一項高科技、高難度的系統工程。隨著深度的增加,海洋油氣開發難度亦隨之驟增。所以,必須使用當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如造船技術、衛星定位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現代機械、現代環保和防腐蝕技術等綜合科技,解決深海石油開發所遇到的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臺或深海浮動式平臺的泊位、廢水排放和海上油氣的儲存、運輸等一系列難題。
深海油氣開發裝備是否先進,直接決定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水平的高低。盡管我國在一些比較先進的油氣工程裝備方面已實現國產化,但絕大部分關鍵技術仍然掌握在別人手里,國內廠商基本停留在鉆采平臺的制造上相關配套技術滯后,設備絕大多數由國外建造配套,嚴重制約了海洋油氣的規模開發。由于技術裝備落后,目前,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仍主要集中在200 米水深以下的近海海域,尚不具備超過 500米深水作業的能力,深海油氣的規模開發幾乎處于空白狀態。深海油氣開發之探海洋油氣開發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高風險和高回報等特點,國外石油公司多采用國際合作、聯合經營的策略,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深海石油的國際化運作是世界石油市場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市場從運作的對象看,包括上游的勘探開發到下游的運輸煉化;從運作的方式上看,包括勞務服務、區塊勘探開發和項目承包;從運作的手段上看,可以獨資,但更多的是合資;從獲得油氣產品的渠道看,獲得的可以是原油和天然氣等。受客觀條件限制,近年來我國大陸才開始在珠江口、瓊東南等盆地向200米以下的水域探索,并與我國臺灣的石油公司合作勘探以深水為主體的臺西南盆地。
而對南海主體的深水區,還僅僅進行了路線概查和局部地區的地球物理普查。盡管近年我國石油工業國際開拓的進程不斷加快,海洋油氣開發仍然是一個明顯的薄弱環節。有關專家認為,未來10~20年內,我國的海洋油氣開發將以國內三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為主體,采取與國外公司聯合開發的形式。這是因為,一方面國內技術還不成熟,另一方面需要考慮諸多不確定因素,有效分散風險。
據了解,到20世紀末,我國共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家公司簽訂了近百個石油合同和協議。海上已有多個合作開發的油氣田投入生產,部分油氣田正在進行開發建設,或者正在進行開發前期的準備工作。不久前,中越菲合作區塊取得重大進展,開相鄰國家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之先河,對我國能源界來說,無疑是個利好的消息。
與此同時,按照國家石油發展規劃,2004年~2010年間,我國海洋石油開發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國內海洋原油產量將在2003年的基礎上增長一倍。我國三大石油公司在“十一五”規劃中,也都重點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積極開展海上特別是深海油氣的開發利用,為我國的深海油氣開發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專家認為深海將是下一桶石油來源地
為尋找新的油氣資源,多個國家制定了深海油氣勘探開發計劃,并研制多種型號的深海平臺和生產設施,帶動了大批深海油氣田的勘探與開采。從2002年到2006年,世界新開發的深海油田達到100個,建成150座浮式生產平臺,深海油氣產量不斷增加。過去幾年,全球近一半的新增油氣儲量來自深海。英國石油公司高級能源金融工程師楊曉卓作了一個簡單統計,2007年巴西、安哥拉、尼日利亞及墨西哥灣深海石油產量在全球生產量中比重越來越大,深海開發已在世界石油生產中占一席之地。世界海洋油氣的主要分布地區是墨西哥灣、巴西海域、西非幾內亞灣、北海波斯灣和中國南海、澳大利亞沿海、美國阿拉斯加。
世界深海石油勘探開發熱潮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末,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海洋油氣開發水深不斷增加。上世紀70年代,世界海洋油氣開發水深在100米以內,目前,世界浮式生產平臺最大水深達到1920米,預計到2010年,海洋石油作業水深將達到3000米以上。“新增油氣儲量主要來自深海的局面可能持續20至30年。”前不久,國土資源部油氣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車長波在一次會議中這樣表示。
目前,世界深海探明儲量已達440億桶油當量,未發現的潛在資源量有1000億桶油當量。世界深海油氣報告資料顯示,深海是未來44%世界油氣總儲量的來源區,而目前僅占3%,因此深海油氣資源潛力非常巨大。在世界深海油氣地圖中,中國占據一席之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海域石油資源量為275.3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為10.6萬億立方米。中國南海被稱作“第二個波斯灣”。
我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進行海洋油氣資源的自營勘探開發,上世紀80年代吸引國外資金和技術進行合作勘探開發。幾十年來,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取得巨大進步,逐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專業配套齊全的管理和技術體系。目前,國內海洋油氣開發水深達到330米,已具備了300米水深以內的海洋油氣田自主開發能力,但我國油氣資源開發仍主要集中在200米水深內近海海域,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缺乏深海項目經驗和技術專長。
面對全球深海投資越來越多的趨勢,我國作為全球深海產業的重要參與者,抓住機遇,迎接挑戰。2007年,“南海深海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及裝備”成為我國“十一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重大項目之一。此項目將為我國水深300至3000米深海大中型油氣田勘探開發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近幾年,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公司大力推動海洋戰略。中國海油副總經理武廣齊表示,中國海油目前已設立了深海實驗室,取得初步成果。
許多專家學者也紛紛為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建言獻策。車長波建議,我國應該強化基礎工作,加強公益性海洋地質調查,進一步摸清海洋油氣資源潛力,開展勘探開發戰略研究。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王震提出,我國應從政策引導的角度出發,制定產業政策,發展深海工程產業,將中國建成未來世界深海技術產業的中心。從目前形勢看,處于發展期的我國深海石油勘探開發,任重而道遠。
下步我國深海油氣開發的對策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我國深海油氣開發專家在深海深水油氣田開發的相關重要問題達成了以下共識:
一是尋求適應我國深海的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模式
深水油氣開發設施與淺水油氣開發設施不同,其結構大多從固定式轉換成浮式,因此開發方式和方法也發生了變化。隨著深水油氣開發在全球不同海域不斷地向更深的水域發展,熱點地區集中在墨西哥灣、西非海域和巴西Campos盆地三大地區,也稱金三角地區。目前典型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模式有:以TLP為主的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模式、以SPAR為主的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模式、以FPSO為主的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模式、以SS或SS-FPS為主的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模式、水下井口回接到現有設施工程模式等。由于颶風、臺風和南海內波的存在,我國南海的環境條件相當惡劣,在工程設施設計中,要確保結構強度等滿足要求。
二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水鉆采裝備是我國進軍深海的必要保證
以深水鉆井裝置為例,全球只有28家公司有能力從事深水鉆井,其中美國公司最多,它們所擁有的深水鉆井裝置占全球總數的約70%。隨著技術的進步,半潛式鉆井平臺和鉆井船不斷更新換代,額定作業水深和鉆深能力相應增大。這兩種在建鉆井裝置的鉆深能力分別達到9000米或超過萬米,并都采用動力定位方式。目前,國際市場上深水鉆井裝置供不應求,利用率接近或達到100%,最高日費已突破70萬美元。國內的石油公司現在還沒有深水鉆井裝置,這嚴重制約著我國三大石油公司進軍深海的步伐,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為應對我國南海深水油氣資源開發面臨巨大挑戰,專家建議:
我國海域遼闊,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油氣資源亟待開發。南海荔灣3-1氣田的重大發現,使在南海找到深水油氣田的前景更加廣闊,盡快學習、掌握并創新深水油氣開發技術,進行適合我國南海特點的深水油氣開發工程模式的研究,對于盡早自主開發我國深水油氣田資源有著重大的意義。深水油氣開發涉及到多領域、多學科的研究,此次會議的內容雖然廣泛,但還希望在今后的技術交流中,能夠涉及深水油氣集輸與流動保障技術、水下ROV控制與作業、水下牽引與連接、深水管線檢測監測技術、水下生產系統的設計與安裝、深水油氣田開發的安全與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促使青年學者對深水采油工程有更系統的研究。
專家認為,必須針對我國南海深水的特殊環境條件創新新的平臺結構型式,加強試驗研究和工程應用研究,加強結構和設施的檢測監測技術研究,進一步開展項目管理和安全風險方面的研究。海洋油氣開發是高科技、高投入以及高風險的事業,建設一個中型的海上油田的總投資約在5億到20億美元之間,而建設一個大型的海上油田總投資則高達50至100億美元。因此,在開發海洋油氣資源時,必須要重視“前期科研、技術創新、科學決策以及效益第一”的油氣開發行為規范,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只有不斷加快、加大對外合作,才能迅速有效地促進南海深水油氣資源的開發和生產。 (作者:顧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