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國
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
中海油”)宣布,與位于加拿大的獨立的全球能源公司Nexen(尼克森)已達成最終協議,中海油將以每股27.5美元的價格對尼克森所有流通的普通股進行現金收購,該收購價是其7月20日止的20個交易日加權平均價溢價66%。而對于優先股的收購,要在尼克森優先股股東決議案獲得通過后執行。此次收購總價約151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一樁海外收購交易,引起世界高度關注。
盡管該收購交易還需包括多個國家相關部門和法院的批準,可能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且根據最終協議,尼克森公司仍保留考慮并接受條件更加優越的收購提案的權利,但從各方面來看,此次收購成功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大。
跨越:從優尼科到尼克森
與2005年收購優尼科的失敗不同,這一次的收購中海油顯得更為穩健、嫻熟和運籌帷幄,更重要的是在戰略上獲得了大勝。
事實上,2005年起,中海油就開始在加拿大投資,包括對MEG Energy、OPTI Canada和Northern Cross等的購買及收購,總投資已達幾十億加元,而這些都為此次收購提供了很好的經驗。除此之外,在策略上的重大調整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寶,吸取收購優尼科時政府的干擾。此次收購中海油公開承諾,如果競購成功,將把卡爾加里作為其北美總部,并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履行企業公民和社會責任,參與更多的社會慈善項目。而中海油以往在加拿大以及世界其他經營區內的良好的企業社會形象也讓加拿大政府相信這一點。除此之外,中海油還將支持加拿大阿爾伯塔等大學的
油砂項目,并且加入到致力于減少油砂開采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加拿大油砂創新聯盟(COSIA)當中,為加拿大油砂的長期低污染開發做出貢獻。
在對待尼克森公司上,中海油不僅開出極高的收購價格,而且聲稱繼續保留現有的位于加拿大本部及美國、英國和其他地區的管理團隊和員工,并且保持與各供應商的穩定關系。此外,中海油將增加資本投資,利用強大的財務運作能力將尼克森的資源潛力發揮到最大,實現效益最大化。為確保萬無一失,中海油首先獲得了尼克森公司董事會的全面支持,并且對股東給出60%的股票溢價。
升級:從業務擴展到競爭力增長
如果此次收購最終獲得各方批準,那將是對雙方及其所在國都是利好消息。對于中海油而言,收購不僅能夠進一步拓展其海外業務及資源儲備,還能夠利用尼克森的優良資產和人才資源優化其全球化布局,提升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
尼克森公司是位于英國北海的Buzzard油田最大的投資者,占到整個Buzzard油田權益的43.21%。而Buzzard油田的生產狀況與國際石油定價標桿之一的
布倫特價格有著不容忽視的關聯。
我們知道,標準的布倫特
原油期貨合約是以布倫特指數為標的的,而布倫特指數又是由交割月份之前的21個交易日北海4個管道系統(布倫特管道系統、Forties管道系統、Oseberg管道系統和Ekofisk管道系統)輸送的原油的價格得到的(選用四個管道系統中原油交付價格最低者)。由于Forties管道系統輸送的原油較其他幾個含硫量較高,致使其價格也較低,成為影響布倫特指數的重要原油。
而Forties管道系統輸送的原油來源于北海的多個油田,其中Buzzard油田的原油占有絕對的地位(其他油田絕大多數進入遞減期)。Buzzard油田是北海過去30年內發現的最大油田,不僅是Forties管道系統的最大的原油貢獻者,也是英國整個北海區域石油產量的最大貢獻者。通過對國際能源署油田產量數據庫中英國266個海上油田進行分析發現,2006年到2011年間,整個海上油田的產量從167.6萬桶/天下降到了109.3萬桶/天,如果不考慮Buzzard油田的產量,則這一下降將是非常大的,降至95.1萬桶/天。
由此可見,Buzzard油田的生產對于布倫特
油價影響大。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中,Buzzard油田的產量已經對布倫特油價產生了不成比例的影響,單單一個油田就能對石油市場產生影響這是非常值得大家所關注的。
轉變:從追求資源到獲取技術
此次收購最大的成功在于戰略的轉變。中國企業以往的收購多注重資源,這主要是出于對本國能源安全的考慮。事實上,這種資源保障方式是較低層面的,耗資巨大且效率低下,而且給外界的印象更多的是“中國國家”的影子,而非一個市場化的公司形象。事實上,保障能源安全的手段可以很多,不一定非要直接獲取對方資源,通過獲取利潤、技術等間接手段也可以起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目的。而現在,海外競購的戰略或模式已經開始出現了轉變。尼克森擁有的不僅是油砂資源、
頁巖氣資源,而且還擁有開發油砂、頁巖氣、深海石油等
非常規油氣的先進技術。
未來油氣資源產量增長將主要來自非常規油氣資源。而在制約非常規油氣發展的眾多因素中,
勘探開發技術是關鍵,美國頁巖氣開發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除了頁巖氣之外,我國其他非常規油氣資源相對于常規油氣資源而言也比較豐富,特別是南海地區的深海油氣資源。然而,受限于技術等因素,目前開發規模仍然非常小。在這種情況下,獲取技術可能比資源更為重要。正如《經濟學人》雜志在7月28日所稱的那樣“比起石油,中國更想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