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系進一步升溫對美國、日本和其他周邊蠢蠢欲動的小國來說都是一種暗示,這或是兩國故意給“別人看的”戰略合作。
“歐亞聯盟”寄托了普京“復活蘇聯”的夢想,它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由莫斯科主導的環俄羅斯政治、軍事、經濟共同體。
6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抵達北京。這是普京重任總統后首次訪華,也是第三次坐鎮克里姆林宮后第八次訪華,其外交政策走向受到了全球媒體的關注。
據新華社消息,中俄雙方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進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并簽署了11項合作文本。
中俄空前依賴彼此
從中俄雙方領導人的發言基調來看,中俄兩國合作已經到了“全面升級”的階段,這意味著兩國已經到了一種“無所不談,無所不涉及的境界”。
訪問前夕,普京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俄羅斯與中國:合作新天地》里寫到:“在經濟和金融動蕩的今天,兩國合作伙伴關系正在經歷復雜深刻的變化,世界和地區安全問題也在考驗和挑戰兩國的合作,一針見血地暗示了今后兩國合作的重點。”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崔新生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全球處于中、美、俄三國博弈的關鍵時期,在俄美關系不冷不熱的背景下,普京訪華釋放給世界的信號是,兩國在地緣政治問題上的合作意義遠遠大于其具體的經貿合作。
崔新生表示,普京很可能連續執政12年,這意味著他能通過一系列戰略措施重振俄羅斯大國夢的計劃,他追求平穩發展,而此時此刻正是他“打好地基”的關鍵時刻,與中國展開各領域的合作就是對美國的直接牽制。
此前有分析表示,中俄兩國均存在地緣政治平衡問題。在美國把60%的軍艦部署在亞太地區后,對中國形成的“包圍”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俄羅斯來說也存在不少戰略擔憂,比如美國與北約正打算從俄羅斯手中奪取稀土、鈾等戰略資源豐富的蒙古,并將其發展成東擴的“終極陣地”。崔新生認為,中俄關系進一步升溫對美國、日本和其他周邊蠢蠢欲動的小國來說都是一種暗示,這或是兩國故意給“別人看的”戰略合作。
能源對話仍有空間
除了地緣政治安全合作,普京的經濟政策和能源政策是中方高度關注的另一面。控制欲極強的普京上臺后,不僅推崇將能源企業實行嚴格的國有化控制,還打算對獨聯體和中東的能源加以控制。
復旦大學俄羅斯問題研究專家劉軍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俄兩國的合作雖然到了一個新階段,但是中國方面更希望能與俄羅斯在能源合作問題上建立一種直接的“雙邊對話機制”,而不是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等獨聯體聯盟組織共同對話,這樣不利于商貿合作。
但現在的問題是,普京極力推崇獨聯體的“歐亞聯盟”組織,希望三國在2015年建立歐亞經濟聯盟,屆時將實現資金、人員和貨物的自由流動。
目前中俄能源領域的合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崔新生認為,中俄兩國經濟互補性不強,這是普京不愿讓步的主要原因。能源工業是支撐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更是俄羅斯內政外交的“王牌”,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普京如果想盡快擺脫經濟轉型的困境,就該與中國展開更多的協商措施。事實上,獨聯體國家建立歐亞聯盟的設想并不容易實現,這個組織表面看做到了“不同速但很同心協力”抱團發展的趨勢,事實上現階段也只是“光簽文件不做事”的尷尬境地,所以普京重新凝合獨聯體力量的愿望很難實現。
有媒體分析,“歐亞聯盟”寄托了普京“復活蘇聯”的夢想,它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由莫斯科主導的環俄羅斯政治、軍事、經濟共同體,將之塑造為歐亞地域內的核心力量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