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新華社報道稱,
中海油旗下珠海橫琴天然氣處理終端附近海底天然氣管線出現
泄漏。昨日下午,央視新聞頻道確認,事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環境污染,處于可控狀態。
這已經是今年以來,中海油發生的第四起泄漏事故。昨日,記者多次致電中海油數位負責人,但對方始終未接聽電話。昨日港股市場,中海油下跌0.06港元/股,跌幅0.44%。
或因管線損傷
據中海油公告,珠海終端位于珠海市橫琴島,是番禺-惠州天然氣聯合開發項目番禺30-1氣田、惠州油田天然氣處理終端。12月19日,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啟動海管泄漏應急預案,及時關停了番禺30-1和惠州21-1相關平臺的生產,終端目前正在加速泄壓。
中海油官網新聞稿稱,目前的基本處置方案為放空管線內的天然氣,進行密切監測,并在事發地點設置警戒區及尋求其他必要的防范措施。對于最新進展,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昨日發布公告稱,“預計12月21日管線泄壓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將進入漏點探查及堵漏處置”,并稱:“泄漏事件初步斷定是外因導致管線損傷。管線泄壓完成后,天然氣泄漏對外部安全及環境風險基本消除。”
能源專家林伯強判斷,事故可能是管線等設備老化的結果。不過,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惠州21-1直到2005年才正式投產,番禺30-1氣田的投產時間更在2009年3月。
業績雪上加霜
中海油稱,公司受此事件的凈產量影響約為160百萬立方英尺/天(約2.67萬桶油當量/天)。對此,中銀國際昨日發表研報認為,這樣的損失,相當于中海油目標產量92.1萬桶油當量/天的2.9%,生產損失相當于“年度生產目標的0.08%”。
據新華社數據,“渤海灣漏油事故讓公司凈產量減少約2.2萬桶/天,而蓬萊19-3油田的全面停產將使公司的凈產量再減少約4萬桶/天”。在渤海灣溢油事故發生的最初幾日,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稱,相關企業相當于在承受4400萬元/天的損失。
“若2012年珠海終端未能恢復全部生產,公司將減產2.63%。”交銀國際研報也指出,“特別是蓬萊漏油事件尚未解決,公司仍未就收購
英國石油公司于阿根廷的泛美資產交易告吹而找到生產來源,這已削減中海油2012年生產目標逾6%。”
5月13日、6月4日和10月14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渤中34-1北區塊實施鉆井作業的南海一號
鉆井平臺、蓬萊19-3油田和遼東灣北部錦州9-3油田均發生過漏油事故。業內人士認為,相關漏油事件可能放緩中海油追趕
中石化的步伐,數據顯示,2010年中海油海上油氣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油氣當量,已較為接近中石化的產量。
不過,林伯強更擔心的是,相關企業只注重效益而不注重環境保護的開發思維,“在不斷朝深海開采的趨勢下,企業更要注重風險及可能對環境帶來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