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執政長達42年的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已于10月20日在蘇爾特身亡,但持續大半年的利比亞國內亂局并未完全恢復平靜。事實上,截至目前,中東北非地區已先后有17個國家政局發生動蕩,對世界經濟復蘇的影響十分重大。如何應對這一地區的復雜形勢,維護我國在該地區的核心利益,對于中國企業,乃至中國政府都是一次嚴峻的挑戰。
中東北非地區的持續動蕩一方面打破了本世紀頭10年形成的世界石油市場供需格局,給我國經濟建設,特別是能源安全供應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這次動蕩也打亂了美國戰略東移的部署,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對中國的壓力,給我們帶來一定戰略層面的機遇。因此,結合當前局勢,我們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確保我國能源安全。
第一,及時調整能源外交戰略部署。控制油氣需求對外依存度增長過快,努力減少對中東北非地區的石油依賴,這是我們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這次持續動蕩有可能中斷世界石油供應鏈,對我國能源保障造成威脅。即使局勢恢復穩定,由于各國經濟建設發展導致自用油量上升,出口也會逐步減少,再加上各種市場競爭因素,如果我們依然過分依靠中東保障能源安全供應,潛在風險比較大。
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石油進口大國已經采取措施,進行戰略調整。我們也應及時調整能源外交戰略部署,擴大石油進口來源,努力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從長遠發展戰略分析,我國要積極發展與俄羅斯、中亞、東南亞周邊國家的戰略伙伴關系,特別是要重視中俄之間的戰略協作關系,盡可能就近解決油氣資源供應。
同時,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長。由于進入國際市場比較晚,優質市場已被占領,優質資源已被瓜分,為了保發展、保供給、保穩定,我國石油企業在“走出去”的初期階段,以中東、非洲作為能源進口的重點,是完全正確的,今后一個時期之內也將仍然是工作的重點。但是,務必要逐步改變過分依靠中東石油的現狀,抓緊建設多元化進口的格局,進口來源(資源多點供應),進口方式(現貨、期貨),進口渠道(陸上的油氣管道、鐵路、公路,海上船運,港口建設)等重大問題要由國家統籌安排、系統規劃,由企業分步實施、具體落實。政府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民間資金、民營企業投資油氣資源
勘探開發,參與海外項目合作,共同建設我國油氣安全供應保障體系。
第二,著力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108戶央企在境外投資設立的各類控股公司共有5901戶,資產總額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油氣行業海外資產規模最大。
不過,資產規模大,并不能說明國際化經營水平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我國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大部分企業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生產和加工環節,生產低附加值產品居多,競爭優勢主要還是倚仗低成本生產要素;二是新技術開發能力不足,擁有各種常規技術,缺少特色技術、前沿技術、優勢技術,核心競爭力不強;三是在合作方式上尋求控股是央企“走出去”的“通病”,一味強調當“作業者”。事實上,當不當“作業者”要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而定,首要考慮的應當是經濟效益,強調交易能否實現“雙贏互利”,要尋求能夠發揮互補作用的合作伙伴,不一定要“控股”,對優良資產要注重“入股”,通過“入股”進入優質市場,從而獲得更為可靠的資源;四是在企業管理方面,國際化經營能力不足,這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短板。要轉變管理理念,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軟實力,靠信譽交友,靠制度管人,靠文化興企,目的是把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五是沒有充分發揮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整體實力,存在企業間內部惡性競爭的現象。“走出去”最怕的不是國外競爭對手,而是國內兄弟企業互相“挖墻腳”。建議成立以企業為主導的跨國經營協會,使我國企業“走出去”時能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的能力;六是缺乏高水平的國際化人才,“走出去”的目的不只是走進國際市場,而是要融入國際市場,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懂法律、會管理、善于合作、敢于創新的人才,從根本上提升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
第三,完善投資項目評價體系,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與20年前相比較,國際投資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就需要我們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對國際風險投資項目系統評價的方法,建立適合中國企業特點的風險評價體系,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最大限度地規避海外項目投資風險。
油氣勘探開發行業,不能采取國內投資的辦法,跑馬圈地,想“資源”心切,眼睛里看不見“風險”。我國石油企業“走出去”,注重地質(資源)評價、工程評價、經濟評價,也做風險分析,由于缺乏對投資項目所在國的深刻了解,政治風險因素的評價往往不夠徹底、甚至被忽視。一旦出現中東北非這樣的動蕩局面,處置辦法不多,顯得比較被動。
第四,加強戰略儲備,健全應急機制。我國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已全部投產,現在正在規劃二期建設。全國儲備能力達到30天左右,在國際
油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國際石油市場變化難測,為了確保供應安全,作為短期安全措施,加強戰略儲備建設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出現突發事件,暫時可以緩解急需,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起到平抑油價的作用。我國作為一個石油消費大國,要考慮如何與國際能源署這類有經驗的國際組織合作,建立健全必要的短期應急機制,以防市場供應鏈萬一斷裂,能夠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第五,建立我國能源安全供應的長效機制,根本出路在于轉變發展方式,堅定不移地走低碳發展的道路。這種轉變是要經歷一個過程的,會遇到來自技術開發方面的種種挑戰,國家要加強宏觀管理,制定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工具的作用,鼓勵低碳創新,限制高碳發展,逐步優化能源資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新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大力開發替代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要對全民加強低碳教育,逐步改變能源消費理念,這是促進向低碳社會轉型的根本,我國能源安全才會得到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