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spar第一個定義,它非常的深,非常的長,非常的吃水,它主要一個上船體,一個下船體。有一個浮筒,但是發現有很多的問題,在安裝上面,在樹立上面,如果在組裝上面,稍微不注意,這個圓筒會發生變形,會發生折損,還有造價也不便宜。因為這個大圓筒所受的風浪力也不少。后來慢慢發展把下沉的一部分變成航架式,可以減少它的重量,可以減少建造的成分,可以避掉在組裝、運送、樹立的時候,沒有第一代可能發生的危機。第三代,就是箱格式的,有7個圓筒,因為圓筒小了,這個強度方面就比較好。它的特性,在它的下底部裝了高密度,最初的設計是放礦砂,后來發現有問題。因為你這個船有將近150米,它再搖晃的話,像一個擺垂,會有一個疲勞度,有一個離心率。如果在那個地區操作15年不變的話,怎么樣避免脫底,后來他們想到了,干脆用不同的液體,密度不同。既使下面脫底了,也不會損失掉多少的壓艙。還有一個定位系統的安裝,它通常在海底拋置永久性的安裝,當中主要是作為生產平臺或者是作為井口的平臺。必要的時候,它可以把鉆井模塊,上層甲板是一種模塊的概念,如果要做為生產平臺,是把生產模塊放上去,如果要做為鉆井,可以把鉆井模塊放上去。目前新的趨勢,除了這個之外,也作為裝載平臺。另外船中部的空間來作為裝卸平臺。
最后一個,它不是一個縮寫,就是一個字,因為是根據它的形而命名的。過去三十年來,這個spar的歷史,第一條spar是在1976年到1991年,很多的記錄上面寫1972年建造的,我們ABS的記錄是1976年。這是一個雛形平臺,當時沒有成型作為spar,只是做一個雛形,在1976年開始服役。在1991年,準備除役,因為在艙里沉積了很多的雜物。我們現在目前為止,所有的spar,都還沒有一條被拆解過,被除役過。唯一這一條,在除役的過程中,不敢保證在除役的時候,不敢保證是否會折斷,如果折斷就會造成石油污染。后來在1991年的時候,雖然它是除役了,但又恢復工作,一直到1999年才正式的除役,目前我們不曉得是沉下去了還是怎么樣了。
1996年,世界上正式第一代生產平臺,當初我們接到這個工作的時候,我們不知道用哪一條法規,只看到一個圓筒,對它的特性完全不了解。等到我們慢慢的跟設計單位,跟學校,跟石油公司互相切磋,了解了。1998年,為了改進,第二代的spar出現了,就是航架式的。2002年是第三代的,是箱格式的,是由比較小的圓柱,通常是7根捆綁在一起的。現在新的叫MINI DOC,它是用半潛式的概念,它具有spar深吃水的特性,又半潛式的特性,半潛式的特性叫小水面積。 中間我們放了一個垂蕩桿,可以減少垂蕩的幅度。
這個就是MINI DOC,從上面看很像半潛式的,但是它比半潛式的深。還有它上面有垂蕩板,兩個功用,一個是減低垂蕩的運動,第二個作為力挽的支撐架構。
稍微介紹一下第一代的spar,Classic造過三條,造了三條之后發現它有弱點,然后再做第二代,1996、1998、1999年造了三條,現在spar只有一條,是2004年交貨的。目前最多的主要是Truss,目前ABS有兩條到三條還在審核中,所以總共加起來,現役加上審核,將來要建造的一共20條,加上有一條在馬來西亞石油公司擁有的。
那么它的規范,可以看到在1996年的時候,在1994年我們審核的時候,完全沒有規范的,所以我們用了FPSO的規范,但是FPSO并沒有明確的指明用spar,我們當時用的是鋼船的規范,半潛式的規范,再加上FPSO的規范,作為一個綜合的規范。但最主要的80%走直接計算法則,規范只是在旁邊做一個指導。直到2000年的時候,我們出來了一個取代FPSO的規范,直到2004年我們才有一個章節提到對這個spar特殊的要求。目前2008年、2009年,我們做進一步的細化,進一步的規范要求。第二個我們參考的規范,因為它有上層結構,是用來煉油設施的,在海上平臺設施的規范,在2009年作為參考。目前是以這個作為我們的規范和指導。我們還有用其他的,除了紅色的是我們主要的,在陸地上面主要采用的,其他的輔助指導和規范,浮動式平臺,鋼船規范,疲勞的規范,還有單點毛破(諧音)的規范,還有屈服硬力的規范。這個是跟結構有關的,右邊是跟居住、安全、控制有關的。我們現在是講可能會用風險評估,還有環保的問題,因為深水非常的深,要到3000米以上的深,用一般的傳統錨鏈太重了,所以用了合成的錨鏈,纜繩作為拋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