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抓住了生物質能源的發展機會,才會使中國在即將到來的低碳時代立于不敗之地。”日前,在由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和中國科學技術館共同主辦的“中國生物質能源展示會”上,中國生物質工程戰略發起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石元春教授對記者說:“就目前總量來講,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能源和首屈一指的可再生能源,排位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石元春教授認為,現代生物質能源就是以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排泄物(或廢棄物)等有機物為原料,經現代工藝和技術生產出來的油、氣、電和固體能源產品。其特點是資源豐富、可再生、清潔環保、二氧化碳零凈排放、儲存和運輸便利;并且與“三農”關系緊密,在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源的意義尤其非凡。
石元春教授強調,發展生物質能源,造福我國成千上萬農民。生物質產業的原料生產一頭在農業和農村,加工與市場一頭在工業和城市,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最佳“紐帶”和“抓手”。在我國生物質工程興起之初,先行者們就提出了“不爭糧、不爭地、不爭糖(油)、不爭利”的總思路;并具體提出充分開發利用我國的秸稈資源,可產生相當于6座三峽發電站的生物質電廠,并促進農民每年增收800億—1000億元;利用非糧低質邊際性土地種植甜高粱和薯類,每年可生產1億噸燃料乙醇(相當于2010年全國石油消費量的1/4),并促進農民增收1000億至1500億元;開發畜禽糞便和高濃度有機廢水等有機廢棄物,每年可生產900億立方米的生物天然氣(相當于2010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并促進農民增收1000億元等。在未來5—10年內,生物質能源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僅將實現“固、液、氣生物質綠色能源”部分替代“煤、油、氣化石能源”,而且必將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