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開放不是沒有條件的,就在地方煉廠在歡呼獲得低價現貨石油時,放開政策也設置了重重障礙。如有逾越,將會收到懲罰。
據說,督察組收到風吹草動就會到場督查。放開進口資質和使用權,本身亦有壓力,所以放開的同時設置了很多條件。很多地煉企業甚至怕媒體、不說話,說多了總有有紕漏的時候。
這不,6部委又將就此進行專項督查。路子野的地煉本來就多,貓膩多、繳稅少,這下子更要小心了。
國家發展改革委10月20日發出通知,稱為進一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稅務總局、質檢總局、能源局等六部門擬于近期開展原油加工企業使用進口原油專項督促檢查。
國家發改委什么都管,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管稅收,
商務部負責進出口、質檢總局負責質量檢驗,能源局負責油品質量以及直接負責能源煉油方面的規劃。涉及到地煉的方方面面業務。
此次督查對象為已通過核查評估、獲準使用進口原油的16家原油加工企業。山東省13家,遼寧省、寧夏自治區、中化集團公司各1家。
截止目前,已經獲準使用進口原油的16家原油加工企業累計獲得7000萬噸左右的進口原油使用權和進口配額。成為市場上一支重要力量,年初國際市場低
油價、國內地板價時,更是賺得盆滿缽滿。此后市況不佳,但有油可煉,至少可以同臺競爭,也是積極性頗高。
落后設備的改造和升級,也使地煉成為新興的煉油工藝和設備市場。大家都瞧著。
不過地煉以往沒有進口原油資質、進口原油使用權,為了生存,發展出各種欺瞞、少繳稅的獨特途徑。外行不得而知,業內語焉不詳。尤其是在國稅和地稅之間,而地煉往往是所在縣、市的支柱產業,地方千方百計呵護。經常在博弈中前行。
但是,既然進口原油,就要改進工藝,減少污染,提升油品,并承擔相應的儲備責任。也因此很多雙眼睛就盯著。進口的原油只能加工,不能倒賣。條條框框著實不少。雖然也有很多傾向徹底改革的專家認為應全部放開,但是現實依然是地煉只是有限放開。
因此,督查都有針對性,督察組的督查內容包括:
1、2016年以來生產經營、原油進口及加工使用情況。
2、淘汰落后產能、建設儲氣設施等承諾事項兌現及進展情況,保留生產裝置是否符合產業政策要求。
3、2016年以來
成品油消費稅等稅費繳納情況。(這是地煉長期以來的優勢,很多煉廠有開票/不開票兩種報價,票就是稅票,如果繳稅一樣,還是規模大、一體化的煉廠有優勢。)
4、有關產品質量的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執行情況,成品油等主要產品是否達到國家有關標準。
通知稱,11月中下旬,六部門將抽調有關業務負責同志和專家,組成5個督查組,赴企業開展實地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