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調整之變
解短缺之痛
我國石化行業經過多年發展,產品供應已經由“整體數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短缺”。其中高端產品短缺,產品差異化程度較低,產品結構性短缺是行業內部結構性矛盾的具體表現。因此,在石化行業“十二五”規劃中,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是重中之重。而2011年作為“十二五”的開山之年,許多具體項目將在今年“現端倪”。
在企業結構優化方面,計劃到2015年,我國形成若干個2000萬噸級的煉油生產基地,全國煉廠平均規模超過600萬噸/年,乙醇裝置平均規模達到60萬噸/年以上,全國石油和化工百強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的比重提高到三分之一,銷售收入過千億的企業達到10個以上。同時,對氮肥、農藥、氯堿、純堿、電石等傳統行業通過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減少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將進一步提高油品環保質量,柴油、汽油比例趨于合理,可基本滿足國內油品需求,乙烯下游產品專用料比例上升;高濃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5%,緩控磷肥推廣規模擴大,子午線輪胎、離子膜燒堿、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環境友好型涂料和染料等先進產品的比重明顯提升,工程塑料、氟硅材料聚氨酯等高端石化產品自給率進一步提高等。
在“調結構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總體思路指引下,2011年的石化行業或許將面臨一次“洗牌”,而這也是我國石化行業由大到強的必經之路。
高碳時代的低碳之路
世界各國都意識到低碳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對二氧化碳減排的爭吵從哥本哈根延續到坎昆,也沒有出現一個大家滿意的方案。不過,爭吵在繼續,承諾還是得兌現。我國既然已經對節能減排做出了規劃,那么該采取的措施還是“一個都不能少”。
石油石化行業作為高排放的行業之一,如何實行低碳戰略?一方面,石油石化企業開展多項低碳業務,盡量少消耗碳資源,2010年兩大石油公司正式全面擁抱新能源:2010年2月,中石化表示,除了電動汽車充電站外,該公司發展新能源還有其它途徑,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以及煤化工等。幾乎與中石化同步,中石油集團也在2月提出了首個新能源發展規劃,并把生物質能和煤層氣列為發展重點。另一方面,石油公司在行業內部實施節能減排,降低能耗。比如煉油流程該如何優化,乙烯行業要推廣怎樣高效的燃燒器等,在“綠色油田”之后,又出現了“綠色煉化”、“綠色銷售”……
如果說,2010年中國石油在節能環保、低碳發展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么2011年就是中國石油低碳之路逐步走向深入的過程,石油行業此前布下的“棋子”也將在今年乃至未來帶來確實的利益。